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甘肃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打造高等教育发展新引擎——甘肃加快建设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
2024-04-09 09:53:33来源:甘肃日报编辑:王奇英责编:尹红燕

  原标题:打造高等教育发展新引擎——我省加快建设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

  近年来,甘肃省抢抓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重大战略机遇,大力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突出“两个先行先试”“三个有组织”,在建体系、求突破、深融合、提质量、促转型、拓空间上下功夫,全面推动高等教育从量变向质变“跃升”,同心协力在服务经济发展上真正“破题”、立功。

  2022年5月,教育部批复在甘肃设立国家第一个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甘肃高等教育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连续两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建设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力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先试。

  2023年4月,甘肃省举办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高峰论坛和加快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座谈会;2023年6月,甘肃省承办教育部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工作会暨教育强国战略咨询会,发出了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兰州倡议”,并与教育部签署部省战略合作协议,影响广泛。

  2023年10月,教育部与甘肃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实施方案》;同年11月,甘肃省高校教育科研人才工作会在兰州召开,创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甘肃省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先试进入全面发力期。

  在此之前,甘肃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在全国率先出台贯彻《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的政策文件《关于加快普通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并以此为统领,制定出台“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等一揽子配套政策措施,形成了完备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机制。

  随之,在人事管理制度、科研创新制度、人才培养模式、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激发了高校活力。同时,甘肃省教育厅立足区域功能定位和“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积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跑出了振兴“加速度”。

  2023年,甘肃省22所高校选派了132名青年博士教师赴全省优势特色产业的81家企业和园区,联合开展科技服务、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管理创新工作。聚焦省内14条重点产业链实际需求,建设18个省级产业研究院,不断放大校企共生效益,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深度融合。

  近几年,甘肃省持续推进“双一流”特色工程,推动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融合发展,建设省级一流学科64个、省级重点学科214个,迈出了打造西部学科高峰的坚实步伐。同时,加快“四新”建设,在全国率先实施新文科建设“十项行动”,积极创建一批示范高校、示范性特色学院和示范专业。

  甘肃省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连续举办八届“一带一路”高校联盟论坛,架通五大洲27个国家地区、184所高校间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的桥梁,在12个国家建立16家海外岐黄中医中心、中医学院。目前,教育部新确定21所高水平大学对口支援甘肃11所高校,率先实现对口支援全省本科高校全覆盖、全国高校“多对一”新模式。

  此外,甘肃省聚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建成13个国家级、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推动“本—硕—博”人才培养贯通改革,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拔尖创新人才。不断加速数字化转型升级,打破校际壁垒、促进共享共建,推动高校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教学互评、资源互享、学位互授”试点工作,补齐了各高校的“短板”和“洼地”。

  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上,甘肃高校的“智囊”作用日益凸显。2023年1月,甘肃省校企共生融合发展创新港揭牌,集聚优势,推动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社会资本聚焦甘肃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研发攻关。如今,走出象牙塔,把科研做在生产实践中,把论文写在陇原大地上,“去企业,去田间地头”已成为甘肃各高校的共识。

  据悉,甘肃省将以建设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为牵引,推动实现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共享互补,促进全省高校融合集群发展。同时,全力支持兰州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支持该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理学、力学、核科学与技术、民族学等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加快实施省属高校“双一流”建设突破工程,推动“教育学”“草学”“交通运输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简牍学”等“4+1”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苏家英 通讯员 尹晓军)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