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孙万仓教授出生在甘肃省会宁县的一个小山村。那时,只有逢年过节,家里才能做一点有油的食物。作为农家子弟,孙万仓从小立志要让乡亲们不但有油吃,还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1978年,孙万仓在填写高考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甘肃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开始了作物育种的学习研究。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学农、爱农、奉献于农”成为他最高的理想。
孙万仓教授查看冬油菜生长情况
孙万仓教授与油菜的缘分,从上世纪90年代延续至今。这一时期,我国油菜生产分为冬油菜和春油菜两大产区。北纬35°曾是一条冬油菜难以跨越的界线,此条线以北地区,气候严寒、干旱,冬油菜难以过冬,只能种植春油菜。但春播油菜,又要面临病虫害危害、春季难保苗、产量低、土地利用率低等诸多问题。
一番思索后,孙万仓教授先从春油菜入手,开始了他的“油菜”生活。以孙万仓教授为主要成员的科研团队,率先利用从加拿大引进的奥罗、托尔等品种,开展了甘蓝型春油菜品质育种。
1988年,孙万仓科研团队育成了国内首个高油分、低芥酸甘蓝型春油菜品种“陇油1号”,填补了甘肃省及我国北方春油菜高油分优质品种的空白。
1992年,孙万仓主持育成甘肃省第一个双低甘蓝型春油菜品种“陇油2号”。
1998年至2005年,孙万仓先后育成“陇油3号”、“陇油4号”及三系杂交种“陇油5号”等甘蓝型春油菜优质品种。这奠定了孙万仓在国内油菜育种行业的地位。
从此,甘肃省油菜产量大幅提高,优质甘蓝型春油菜成为甘肃省第一大油料作物与第四大农作物。甘肃也跨入北方油菜生产大省行列。
2002年,孙万仓教授把目光转向北方旱寒区冬油菜育种研究领域。“我国北方地区是迫切需要发展冬油菜生产的地区。一是冬油菜本身的产量、含油率及品质高于春油菜与其他春播油料作物;二是冬油菜是很好的冬春季覆盖作物,对环境脆弱、沙尘暴常发的北方地区具有重要意义;三是我国食用植物油严重短缺,60%食用植物油依赖进口,这种趋势很难在短期内逆转。”孙万仓教授说。
孙万仓教授深耕试验田里查看冬油菜长势
孙万仓教授认为,“我国北方旱寒区有耕地5.5亿亩左右,冬闲地约有3.5亿亩。这些冬闲地如果发展冬油菜生产,对于北方种植结构的改善、国家食用植物油生产以及生态建设,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选育出抗寒、抗旱品种,成了孙万仓教授和科研团队的目标。其实,早在1995年,孙万仓教授就悄悄地开始了冬油菜育种资料的收集和抗旱、抗寒品种的培育。
2002年起,孙万仓开始在甘肃省内外的旱区、寒区进行冬油菜的试验示范。
2007年,孙万仓在国内首次提出在北方旱寒区发展冬油菜生产,建设我国北方冬油菜生产新区的新思路和观点,并得到科研和生产实践的证实。
为了解决冬油菜品种越冬问题,孙万仓教授冒着严寒踏遍陇原大地,搜集了上百份材料,研究它们的抗寒性与农艺性状。
2005年至2007年,孙万仓的冬油菜苗遍布了甘肃省天水、庆阳、酒泉等地的19个试验点。
2007年至2009年,孙万仓逐渐把试验田开拓到了新疆、青海、宁夏等地。
2009年后,试验田又拓展到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等地。
终于,在2008年,在多个育种实验地奔波十余个寒暑后,抗-32℃极端低温的超强抗寒冬油菜新品种“陇油6号”培育成功,抗寒性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通过品种管理部门的审定,其稳定在80%以上的越冬率,“硬气”宣告我国北方旱寒区不能种植冬油菜的历史彻底结束。
孙万仓经过不断探索研究,采用“低温诱导、春播高温鉴定、杂交聚合”的方法,把分散在不同群体中的优良抗寒、抗旱基因聚合了起来,经过一代一代的优选改良,使适应北方严酷寒旱生态环境的优良抗逆基因库得到了丰富和拓展,创制出世界上抗寒性最强的冬油菜种质,育成了“陇油6号”、“陇油7号”等一批超强抗寒冬油菜品种。
从“陇油6号”到“陇油7号”,一直到“陇油27号”,孙万仓育成的冬油菜品种的抗寒性、适应性和丰产性一代比一代强。有了这些优良抗寒、抗旱品种做保证,我国冬油菜种植区域实现了由北纬35°(甘肃天水)北移至北纬40°(北京密云)~48°(新疆阿勒泰)的目标。据测算,这片为冬油菜新开辟的广袤土地有4亿多亩耕地,宜种冬油菜耕地9000万亩。
孙万仓教授在油菜花田
一串串喜人的数据记录着孙万仓教授的汗水与收获。40多年来,孙万仓攻克了我国北方强冬性冬油菜品质难题,育成的强冬性甘蓝型冬油菜双低品种“陇油88”,在甘肃省庆阳、平凉等地越冬率达到90%以上,亩产达到200公斤;培育出的我国第一个白菜型双低品种“陇油17号”,亩产180公斤以上、越冬率80%以上。这些品种的应用,为我国解决北方冬油菜品质问题提供了种质保障。
谈到成功经验,孙万仓认为,科研人员一定要常到生产一线,“多到一线去,到基层去,才能发现问题,找到研究的切入点,研究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由于科研成果突出,贡献巨大,孙万仓教授于2012年获“感动甘肃·2012十大陇人骄子”、“全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4年被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评选为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016年获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2020年获甘肃省最高科技奖——“甘肃省科技功臣奖”,同年,获甘肃农业大学首届校长奖——杰出贡献奖;2021年,被授予甘肃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2021年10月11日,甘肃省科学技术(专利)奖励大会召开,孙万仓教授荣获甘肃省科技领域最高奖项“甘肃省科技功臣奖”。(文/图 梁仲鸿 聂中民 赵凡龙)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