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甘肃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深化中澳合作 2024年气候未来与智能农业论坛在兰州大学举办
2024-10-21 15:46:01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王奇英责编:赵滢溪

视频摄制 乔永祯

  2024年10月16日,由兰州大学主办、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协办的2024年气候未来与智能农业论坛在兰州大学城关校区成功举办。本次论坛得到了澳大利亚外交贸易部、澳中基金会以及甘肃省政府外事办、省教育厅等多家单位的大力支持。来自中澳两国的政府官员、高校学者、行业专家及企业代表共聚一堂,共同探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智能农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兰州大学校长杨勇平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他表示,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农业作为高度依赖气候的领域,其发展韧性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澳两国在气候变化和智能农业领域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前景,此次论坛的举办将为两国在该领域的深度合作搭建重要平台。

深化中澳合作 2024年气候未来与智能农业论坛在兰州大学举办

兰州大学校长杨勇平在开幕式上致辞

  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副馆长James Fisher在致辞中表示,中澳两国建交以来,在教育、科技、经贸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此次论坛将进一步深化两国在气候变化和智能农业领域的合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贡献力量。

  甘肃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张宝军在致辞中介绍了甘肃省在文化旅游、矿产资源及农产品贸易等方面的优势,并表达了深化与澳大利亚在相关领域合作的意愿。他强调,此次论坛的举办将为甘肃与澳大利亚的交流合作搭建新的桥梁。

  在主旨报告环节,南昆士兰大学副校长约翰·贝尔、兰州大学教授陈思宇、吉林大学副校长杜莉、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李桂军以及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陈斌开等专家学者分别围绕气候变化、智能农业、碳金融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约翰·贝尔教授介绍了南昆士兰大学在气候科学和智能农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并表示愿意与兰州大学等中国高校开展更紧密的合作。陈思宇教授则聚焦于沙尘暴等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的影响,提出了应对策略。杜莉教授分享了吉林大学在农业工程和低碳创新研究方面的发展成就,并期待与澳大利亚高校开展更多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李桂军教授则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分析了白洋淀盆地的生态网络特征,为生态保护提供了新思路。陈斌开教授则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数字经济时代生产率悖论的问题,为智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此外,论坛还设置了分论坛环节,围绕环境和气候未来、农业技术和智能农业、区域发展和碳金融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来自中澳两国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就相关议题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推动中澳两国在气候变化和智能农业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宝贵建议。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加深了中澳两国在气候变化和智能农业领域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也为两国在该领域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文/图 乔永祯)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