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甘肃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黄土地上的守望者:记全国模范教师柴守玺教授的农业科研之路
2024-10-23 13:48:17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王奇英责编:赵滢溪

  作为一名教师,他身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一边认真地做实验、记录数据,一边指导着学生。他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经常带着团队和学生在试验田亲身实践。从播种到收获,任何一个环节都不马虎。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他长期工作在试验基地和农民的田间地头,科研攻关粮食增产问题。试验地的他,喜欢穿着宽松耐脏的便服。每次去试验地前,总要多喝几杯水,减轻带水的负荷。

  作为一名育种专家,他将小麦作为主攻对象,科研攻关粮食增产问题,40余年埋头于农业生产一线,让土地生金,把收获的喜悦带到黄土地上的千家万户,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他就是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模范教师、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组成员、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柴守玺。

黄土地上的守望者:记全国模范教师柴守玺教授的农业科研之路

柴守玺指导学生实验

  立志旱农,矢志不移

  出生在甘肃会宁的柴守玺,对于贫困和干旱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1979年,他参加高考,如愿考入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开启农学生涯。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家乡会宁县农科所从事小麦抗旱育种工作,也就是从这时起,柴守玺决心将研究目标定位在旱地小麦育种和栽培上,40余年矢志不移。

  梦想有温度,追求有情怀,成就才有厚度。“处于旱作农业区的甘肃是旱作农业技术最理想、最具挑战性的地方”。柴守玺说,“如果能在甘肃搞出大幅度增产的旱作技术,对全国其他地方的辐射带动效应将更大。”

  柴守玺一直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夺取小麦丰收为己任,常常把课堂搬到试验田,一边讲授育种的各个知识点,一边带着团队和学生亲身实践,孜孜不倦、精益求精。

  他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和甘肃省科研项目30多项,主持选育出4个旱地小麦品种,其中2个通过国家审定,实现了甘肃省小麦国审品种“零”的突破,及时解决了西北旱地春小麦优良品种严重短缺的难题;主持研发成功2项农业农村部旱地小麦高产高效方面的主推技术,主持制(修)订和颁布地方标准13项,获得新型实用专利8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著)200多篇,先后培养硕、博士研究生80多名。

黄土地上的守望者:记全国模范教师柴守玺教授的农业科研之路

柴守玺在田间指导学生

  薪火相传,科技兴农

  柴守玺团队的常磊是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的教授,也是国家现代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兰州综合试验站站长,目前担任着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通渭县科技特派团团长的工作。他们围绕帮扶县产业科技需求,开展优良品种引进和示范,高产高效栽培、病虫草绿色防控、产业技术指导服务、本土人才培养工作。

  通渭县平襄镇店子村的试验田里,柴守玺和常磊带领科研人员仔细观察作物生长情况。这片试验田不仅是他们科研工作的主战场之一,更是科技兴农、乡村振兴的前沿阵地。

  “众所周知,通渭县农业生态生产条件差,寒旱共存,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程度低,也是规模性返贫的高风险区。”常磊说到,“柴老师总是强调,特派团的工作不像在课堂授课,要因地制宜,用最直观的方法让农户增产增效。因此,我们会手把手给当地农户讲解小麦药剂拌种和种子包衣技术、讲解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户们一听就懂,一学就会。”

  陈倩是常磊的博士研究生,也是柴守玺团队中的一员。五年的田间实验使她收获很多。她说:“柴老师不仅是我们学业的导师,更是人生的导师,在他身上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敬业奉献精神,也让我觉得自己的科研很有价值,科研数据来自于田地,又能有益于田地,我感到很自豪。”

  履职尽责,服务三农

  柴守玺说,作为农业科研人员,必须心怀“国之大者”,从农业产业体系角度,良种良法结合、农机农艺结合,提高耕地质量,让沃野千里麦浪万重,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针对西北干旱瘠薄、水热不足等瓶颈限制,柴守玺带领科研团队研发出秸秆带状覆盖还田绿色生产技术,不仅实现增产保墒,而且有效改良土壤结构,优化耕层水肥气热状况,这一技术较传统无覆盖露地栽培大幅度增产增收,被农业农村部遴选为国家粮油作物重点绿色生产技术。

  2008至今,作为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查研究、小麦生产技术培训、抗灾应急技术服务、难点技术攻关、决策咨询等工作。针对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每年为农业农村部和甘肃省提出小麦生产管理建议5条以上。

  “好的农业技术,沾泥土、接地气,能让群众把饭碗稳稳端在自己手里。”由于工作成效出色,农业农村部曾先后三次发来感谢信,感谢他为我国小麦连年丰收作出的突出贡献。 

  “我在这片黄土地上长大,要实实在在地为这片土地、这里的父老乡亲做些事情。”这是柴守玺的心声。

  柴守玺是无数科技工作者为祖国建设默默奉献的缩影。在广袤的陇原大地,甘肃农业大学的广大科技工作者都在各自的领域里默默耕耘奉献,为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文/图 张馨正)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