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春风拂过焉支大地,张掖市山丹县寺沟村的田埂上,泥土泛着湿润的光泽。在馨源菇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西兰花育种基地,机器轰鸣声与村民的说笑声交织成一曲春耕协奏曲。
“嗒嗒嗒……” 自动化点苗机匀速运转,将西兰花种子精准植入穴盘,管理员周东和七八个村民,快手快脚地搬运苗盘。周东说:“每天能育八千多盘,这些苗子五月中旬就能下地定植了。”说话间,他的手套已沾满泥土,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
村民正在搬运苗盘
作为山丹县馨源菇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育苗老将”,周东对这套机械化流程早已烂熟于心。提及2024年的种植成果,他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2024年我们种了1万亩西兰花,市场反响特别好,供不应求,所以2025年我们一鼓作气,把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3万亩。”
育苗大棚俯瞰图
随着周东的指引,穿过田垄,一座座高标准育苗大棚映入眼帘。推开棚门,村民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他们或专注于培育营养土,或细心地往穴盘中培土,或忙于给幼苗洒水、铺设保鲜膜。
为了做好首批蔬菜苗的培育养护工作,育苗棚管理员高琴和村民们认真负责,严格把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他们定时定量浇水,经常通风换气,用心观察每一株幼苗的生长情况,及时施肥、喷水,精心养护着每一株菜苗,确保幼苗成活率。高琴介绍说:“第一批的幼苗长势不错,出苗率也可以,第二批从3月9日开始点籽,3天时间就点了600亩地的苗子。”
村民在育苗大棚浇水
据了解,陈户镇寺沟村西兰花种植采用“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统一收购,这种模式不仅保障了西兰花的品质和产量,还带动了周边近百户村民增收。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西兰花育苗不仅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更是一条带领村民走向富裕的康庄大道。在这个春耕时节,山丹县西兰花育种基地正孕育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美好篇章。(文/图 吴鹏 马尚群)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