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益阳的李跃华是湖南省首批专业柔道运动员,也是省内最早投身盲人柔道队伍建设的开拓者。
作为湖南省盲人柔道队总教练,她带队在日前刚结束的2025年全国盲人柔道锦标赛中,斩获3金2银2铜。面对媒体的采访,59岁的她脸上毫无疲态,笑着表示次日就要投入训练:“七月份还要去打世界杯,孩子们等不起,时间得掰碎了用。”
21年间,她带领数十名盲人柔道运动员披荆斩棘,从水泥地上铺棉被当训练垫,一路拼到巴黎残奥会的领奖台。
坐在宿舍里的李跃华穿着微微泛白的教练服,褪色的衣服记录着这位教练的职业生涯,也见证着她用双手为视障孩子们托起的“光明”之路。
从“游击队”到“正规军”
1996年,李跃华首次以盲人柔道教练的身份参加第四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便为湖南夺得了两枚宝贵的金牌,命运的齿轮就此转动。
此后的八年间,受经济条件制约,李跃华一直没有机会组建一支系统的盲人柔道队伍。96年的两枚金牌,仿佛是一颗等待破土的种子,一直鞭策着李跃华思考“我能做些什么?”
在李跃华看来,她不仅是柔道运动员,还是国家级的柔道裁判,这些经验不能束之高阁。2004年起,李跃华便跟随长沙市残联,辗转湖南各城市、深入特殊教育学校,寻找适合学习盲人柔道的苗子。
李跃华(左三)在赛场上指导运动员 摄影 唐筱珊
直到2012年,湖南盲人柔道队获得政府支持,正式成立。李跃华从一名公益教练,成为湖南省盲人柔道的总教练。在此之前,运动员们所有的训练费用和生活支出均由李跃华承担。“我们的柔道队终于从‘游击队’成为‘正规军’。”
但李跃华清楚,她和孩子们要对得起大家的信任,就需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来。
为提升训练效率,李跃华会根据队员的基本功、视力情况等安排队员带训。队伍的建设逐渐走上正轨,李跃华的身体状态却在一点点下滑。因长期处在高压状态,她的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肿瘤也随之爆发。
“从手术室出来的那一刻,我有想过,要不放弃吧。”可是,但当她躺在病床上,看到病房门口十几个孩子手搭着对方的肩膀,一排排地走进来的时候,李跃华便后悔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孩子们比我难得多,我不能对不起他们。”彼时的李跃华暗下决心,不论再苦、再难,都一定要带着孩子们做出点成绩来。
“盲人孩子的家庭都比较贫困,有很多迫于生存压力,练着练着便被父母叫回去了。”李跃华介绍,与学会一技之长去挣钱谋生相比,学习柔道沉没成本高,“很多孩子根本等不起。”
2017年,为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更加规范、安全的训练场,李跃华将自己的所有资产,都投入到了柔道训练场的建设当中。也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训练任务:早上八点出训,下午五点半下训,每天保持至少两个单元的训练。
“我知道苦,但是不苦,怎么去打比赛。”李跃华认为,在训练场上,每一个人都先是一名专业运动员,就应该按照最高、最严格的要求去训练他们。所以,在她这里,鼓励性教育是很少的,动作必须标准、反应必须迅速、错了必须批评。有不足,就要改、就要练。
从“柔道垫”到“奥运台”
2024年,第17届夏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巴黎开幕。这一年,也是李跃华潜心盲人柔道事业的第20个年头。
加油声响彻体育馆,潮湿的榻榻米上还留着未干的汗渍。
当主裁判宣读比赛成绩的那一刻,李跃华在教练席早已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她的两位湖南姑娘刘立、史怡婕,包揽了残奥会盲人柔道女子两枚金牌。
李跃华(右)手扶史怡婕(左) 摄影 赵金月
作为一名曾经的柔道职业运动员,登上残奥会的赛场,是李跃华一直以来的愿望。
残奥会的参赛资格由运动员积分确定,只有世界积分排名前6的选手才登上巴黎残奥会的赛场。比赛前,中国盲人柔道队的运动员面临一道难以跨越的积分鸿沟:国外选手已手握四位数的积分优势,而中国运动员还在打破零分壁垒。
“要想获得足够多的积分,就要打足够多的比赛。”李跃华说。2023年的春天,装着止疼膏药和战术笔记,李跃华领着她的“孩子们”踏上了各大积分赛的赛场。
“我没有去过最高的领奖台,但是我想让我的孩子们站上去。”为了取得残奥会的入场券,李跃华不敢错过任何一场比赛。“每一分,都是我们的‘保命’分。”
然而,近乎超负荷的比赛,也让伤病也找上了这支队伍。在残奥会前的两站比赛中,因为长时间劳损,刘立的踝关节韧带早已不堪重负,出现了严重拉伤,每次发力都伴随着撕裂般的剧痛。直到比赛结束后,回到国内做手术时,才发现刘立的韧带和踝关节的骨头黏在了一起,已无法通过手术剥离,只能通过人工韧带来维持她脚踝的基本运动。
柔道比赛现场 摄影 赵金月
史怡婕也同样深受伤病困扰,在赛前的一个月,她的腰椎间盘突出突然加重,严重到让医生连连竖警示牌。李跃华解释:“如果继续训练和比赛,一但错位,极有可能导致下肢瘫痪。”
回想起一年多来的一场场艰巨的积分赛,刘立和史怡婕咬牙力克伤病,最终,两人分别夺得女子J1-70、J1-57公斤级金牌,顺利进军奥运。
从2023年3月到2024年5月,十五个月穿越十二个时区的飞行里程,终于兑换成三张飞往巴黎的机票。李跃华摩挲着三本贴满托运标签的护照,如释重负,“我们可以去巴黎了”。
是教练,也是孩子们的“妈妈”
2004年,李跃华将在湖南省内选中的十位盲人孩子,带入了柔道训练场,也带进了家里。“这10个孩子,我养了八年,后面还来了越来越多的孩子,来一个我就加一张小床。”
李跃华(二排左四)带孩子们出游合影照 摄影 唐筱珊
赛场之下,李跃华褪去教练的身份,承担起了母亲的责任。在她看来,要吃得好、睡得好才能打出成绩,所以她总是有操不完的心。每天早上去带训之前,李跃华都会仔细交代丈夫要买些什么菜,要怎么给运动员们做营养餐。运动员们出训之后,她就会让自己的弟弟妹妹去帮孩子们洗衣服、打扫卫生。
“孩子们眼睛看不到,日常生活都不太方便,我要给他们做好每一项后勤保障,让他们能够安心训练。”
除了日常的衣食住行之外,李跃华还很注重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几乎每个月,李跃华都会请心理医生来给孩子们做心理疏导,“我怕他们背心理包袱,什么话都不和我说,憋在心里。”
唐筱珊(左)陪刘立(右)领奖 摄影 赵金月
李跃华的女儿唐筱珊深受母亲的影响,在国外留学时的她选择了主修心理学。毕业后,她回到国内,像母亲一样投身到盲人柔道事业的建设当中来。现在的她不仅是柔道队的助理教练,还是运动员们的心理医生,出国比赛的时候还要承担起翻译的角色,一步步从母亲的女儿,成长为与母亲并肩的战友。“她一回来,一个人干三四个人活,我们教练队的用人成本都降低了。”李跃华打趣道。
当问到为什么选择回国继承母亲的衣钵时,唐筱珊一边轻轻地为史怡婕剪指甲,一边说:“我喜欢和她们待在一起,在我心里,我们就是亲姐妹。”
当早上的太阳升起时,李跃华和唐筱珊又将和运动员们回归到紧张的训练、备赛当中去。湖南盲人柔道队的故事,还在慢慢书写着……(文 李媛 赵金月)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