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甘肃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天水秦安旱塬上的科技小院:玉米田里走出乡村振兴路
2025-05-07 15:33:13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王奇英责编:薛阳

  初夏时节,甘肃秦安抗旱高产玉米科技小院的试验田里,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万向元教授正带着研究生们弯腰记录玉米表型数据。这已是万向元教授2025年第三次从首都实验室来到陇中旱塬扎根。

旱塬上的“科技小院”:玉米田里走出乡村振兴路_fororder_图片1

万向元教授在田间调查

  把院士团队“种”进黄土地

  面对西北旱区农业科技人才短缺的困境,天水市秦安县创新打造“高校+政府+产业”协同引才模式。2024年3月,随着国家级科技小院正式挂牌,万向元教授团队带着9名科研教师和10名硕博研究生,把实验室“搬”到了玉米地里。

  “我们在这里建起了50亩高标准试验基地,相当于在田间地头装了个‘人才孵化器’。”秦安县陇城镇科技副镇长、北京科技大学专家李紫文介绍道。万向元教授团队成员累计驻点超1100天,筛选出70余个抗旱玉米新组合,共完成关键技术攻关12项。

旱塬上的“科技小院”:玉米田里走出乡村振兴路_fororder_图片2

北京科技大学暑期实践团来玉米基地和科技小院参观交流

  田埂上的“双向奔赴”

  在科技小院的“田间课堂”上,农技员薛旺成正跟着研究生学习密植增产技术。这个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已成为带动20户村民一起种植玉米的技术骨干。“2024年我家玉米亩产突破1600斤,增收2000多元。”他黝黑的脸上绽放出笑容。

  这样的故事在秦安不断上演。秦安县创新“专家+技术骨干+农户”帮带模式,培养出63名复合型本土农技人员和乡土人才。青少年科普讲堂、中小学生科技小院研学等“第二课堂”,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13岁的张澜清在参观日记里写道:“原来科学家不只在实验室,也在我们的玉米地里。”

旱塬上的“科技小院”:玉米田里走出乡村振兴路_fororder_图片3

敦煌种业专家在田间调查

  从实验室到千家万户

  “家人们看,这个玉米根系比普通品种深30厘米。”在“田间直播间”,高级农艺师冯世杰正举着两株玉米对比讲解。这种“科技赶集”的新形式,已解决种植难题20余项,惠及群众500余人次。

  秦安县通过“实验室创新——示范基地验证——农田推广”的产业化路径,使科技小院的成果真正转化为真金白银。万向元教授团队从2500份玉米种质中精准筛选出10个新组合,抗旱性、抗倒伏性等农艺性状同步优化。

  在这片黄土地上,一场由科技人才引领的绿色革命,正续写着旱作农业的新传奇。(文/图 梁栋 郑振)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