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甘肃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甘肃省采取有力措施力保粮食丰收
2025-06-19 09:51:22来源:甘肃日报编辑:薛阳责编:薛阳

  原标题:我省采取有力措施力保粮食丰收

  甘肃省是传统农业大省,但是时有发生的旱情乃至旱涝急转的复杂生产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全省农业农村部门不断提升极端气象条件下的应急处置能力,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有力保障了全省粮食安全。

  入春以来,甘肃省气温偏高,降水偏少46.2%,为1961年以来第三少。河东降水29.8毫米,偏少49.3%,河西降水为16.4毫米,偏少16%。全省平均连续无降水日数为24天,较常年同期偏多5.7天,为近十年最多。在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下,河东大部耕作层墒情偏差,36个县区不同程度受旱,其中白银市中部、定西市中北部、庆阳市北部、陇南市中北部等地出现中度到重度干旱。受高温晴热天气影响,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188万亩,其中成灾面积10.25万亩,因旱无法下种面积52万亩,对冬小麦现成产量、秋作物播种出苗产生了不利影响。

  面对严峻旱情,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抗旱减灾工作,印发《关于切实做好当前抗旱减灾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千方百计做好当前抗旱减灾工作,切实减少旱情影响和损失,尽快恢复群众生产生活秩序。

  一时间,全省抗旱减灾应急体系开始高效率运转:

  省农业农村厅及时同气象、水利、应急管理等部门会商,准确分析研判旱情发展趋势,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迅速对兰州、定西等7市启动农业抗旱四级应急响应,制定《当前抗旱工作技术指导意见》,分类分区指导受旱县区采取关键技术、保障措施抗旱减灾;

  省财政厅会同省农业农村厅向财政部、农业农村部汇报旱情形势并争取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支持。同时,紧急安排省级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2000万元,支持受旱严重县区开展抗旱减灾救灾工作;

  省应急管理厅及时同农业农村部门对接,加强抗旱物资调度,指导市县应急部门落实抗旱减灾措施;

  省水利厅密切关注受旱区域水情、雨情,加大水利灌溉用水调度,增加受旱县区用水指标,启用应急水源,全力保障受旱市县用水需求……

  在抗旱减灾一线,甘肃省打出“技术+物资+服务”组合拳。

  省农业农村厅组建12支省级专家指导组,分赴受旱市县开展技术服务;

  庆阳市、陇南市分别安排500万元、150万元市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受旱县区开展抗旱工作;

  环县出台《关于开展抗旱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十条措施》《关于做好抢墒抢时播种保苗工作的紧急通知》,筹集资金500万元,投入送水车110辆、储水罐1004个、水泵710台(套),完成补灌21.4万亩;

  通渭县采取“1+4+1”技术服务模式,即由1名副高职称专家带领4名技术人员定点服务1个乡镇,统筹资金160万元采购叶面肥、地膜、种子等抗旱物资,指导帮助开展抗旱救灾工作;

  此外,农业保险在减灾中发挥重要兜底作用。各承保机构简化理赔流程,优先对重灾田块定损,制定理赔方案,简化理赔程序,对受旱较重田块作物实施优先理赔,确保受灾群众及时改种补种,不误农时,现已落实赔款65.75万元。人保财险还积极筹措123万元支持人工增雨作业,为缓解旱情提供帮助。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完成拉水补灌88.9万亩、点浇点灌45.4万亩,喷施叶面肥114.4万亩、翻耕改种1.73万亩。针对小麦受旱,大力开展“一喷三防”,已完成喷防面积847.06万亩,占总任务面积的84.23%。

  对于受旱情影响较大的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全省采取多种举措防止因灾致贫返贫,充分利用“一键申报”防返贫机制,紧盯关键人群,加大监测力度,及时组织各地充分利用现有劳务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劳务输转,引导群众稳岗就业。同时,采取以工代赈、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引导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务工,减少旱情影响。

  针对未来天气变化,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全力抗旱的同时,提前部署防范旱涝急转风险,将通过健全机制、完备技术措施、加强调度应对频次等措施力保全省粮食安全。(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