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甘肃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2025年上半年甘肃外贸逆势突围 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33.8%
2025-07-24 11:06:00来源:甘肃日报编辑:薛阳责编:薛阳

  原标题:上半年甘肃外贸逆势突围 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百分之三十三点八

  7月22日,记者从兰州海关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5年上半年,甘肃外贸进出口总值352.1亿元,同比增长33.8%,增速在全国排名第二。其中,出口85.6亿元,增长40.5%;进口266.5亿元,增长31.7%,增速排全国第一。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甘肃外贸逆势突围,交出了一份“总量稳增、结构优化、活力迸发”的成绩单。这背后,折射出甘肃外贸的新变化。

  首先,甘肃外贸结构正在持续优化。这样一组数据值得注意,2025年上半年,甘肃省一般贸易进出口259.2亿元,增长41.7%,占全省外贸总值的73.6%,占比较去年同期提升4.1个百分点。

  据介绍,一般贸易通常指在国内购买原材料或零部件,经过生产加工后出口,或直接从国外进口商品后在国内销售。一般贸易企业在国内拥有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和供应链,一般贸易的产业链通常较稳定,相对不易受外部冲击。

  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完整度和稳定性,是韧性所在。我省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和占比的“双增长”不但体现了外贸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完整与稳定,也是我省外贸结构正在不断优化的直接体现。

  外贸“朋友圈”越拓越广,市场多元化成效显著。

  2025年上半年,甘肃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65.3亿元,增长33.1%,占全省外贸总值的75.3%;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101.7亿元,增长65.5%,在巩固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等传统伙伴合作的同时,新兴市场成为重要增长极,贸易网络更加多元稳定。

  “我们已成功将静宁苹果出口至尼泊尔、越南、孟加拉国等多个国家,近期还有15吨优质苹果将发往澳大利亚市场。”静宁县红六福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伟说。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对新兴市场的信心更足了。

  新旧动能转换加速,产品结构的升级为甘肃外贸提供新的动能。

  在全球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的浪潮下,甘肃省“新三样”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持续攀升。2025年上半年,甘肃省电动汽车、光伏产品、锂离子蓄电池“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17.9倍,其中光伏产品出口激增138.2倍。

  “2025年以来,国际市场对光伏电池需求旺盛,我们的产品远销印度、德国、荷兰、英国、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2025年计划实现出口产值4亿至5亿元。”欧昊新能源电力(甘肃)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孙振明说。

  除了出口,重点资源性产品进口对甘肃外贸增长拉动显著。2025年上半年,甘肃进口金属矿砂197.7亿元、增长44.0%,占全省进口总值的74.2%;进口镍锍32亿元,增长104.8%;进口镍钴材料12.4亿元,增长65.6%。

  此外,甘肃外贸的增长离不开政务效率的大幅提升。兰州海关通过“模式创新+科技赋能”结合的方式,保障重点资源性产品高效进口,不断优化监管服务。

  据了解,2022年10月,甘肃金川集团成为全国海关首个“进口铁路运输铜精矿‘口岸+目的地’联合监管”通关模式试点企业。去年12月,白银有色集团也成为试点企业,同时还在阿拉山口一个试点口岸的基础上,又增加二连浩特口岸。今年7月初,兰州海关所属金昌海关进口铁路运输铜精矿累计突破100万吨大关。

  “试点之后,口岸海关只做‘不落地’的放射性快速检测,检测合格即放行。实验室检测环节也后移到企业场区监管地集中取样检测,环节简化了不少。同时,我们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进行风险评估,做到风险可控。”兰州海关综合业务一处处长张军告诉记者。

  “海关的举措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铜精矿入厂周转从18天缩短到8天左右,通关从5至10天压缩到平均30小时。试点矿源持续扩大后,企业每年可节约进出口成本超5000万元。”金川集团铜贵公司总经理张燕表示。

  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外贸“朋友圈”不断扩大,新能源装备、特色农产品等多元业态协同发力,监管服务不断提质增效……在市场、技术、政策的协同发力下,甘肃外贸逆势增长,跑出了“加速度”。(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文慧)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