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师摆在教育事业的突出位置,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坚持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不断优化教师发展环境,全面推进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优化师资建立城乡教师配置新机制
2024年,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7名优秀毕业生入职平凉市静宁县第一中学。
曾经,“本地生源留不住,优秀教师招不来”困扰着不少县域普通高中。但随着教学设施的完备,教学环境的改善,毕业后选择回乡执教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多。
近年来,甘肃省加快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统筹推进师范院校加强高水平教育类学科专业建设,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以本科生教育为主的师范类人才培养体系,厚植教师培养的沃土。同时,着力优化师范生公费教育,让教师源头培养有了保障。2024年,甘肃省完成年省级公费师范生招生计划400个。
此外,甘肃省以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为重点,推动“本—硕—博”人才衔接培养改革,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加快建设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全面引领教师教育改革发展。
甘肃省教育厅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将进一步健全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加快推进师范院校及学科专业建设,支持省内综合类、理工类大学等开展教师教育,拓展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
聚焦优质均衡,甘肃省加速补齐教师队伍建设短板,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张掖市高台县新坝镇中心小学,新来的教师赵娟正给孩子们上美术课,之前在高台县高台二中工作的她主动报名参加了本次轮岗交流。“我是发自肺腑地支持轮岗交流,走进‘低学段’教学,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新的岗位上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赵娟说。
专任教师结构性不足,是一些农村学校面临的共性问题。2023年,高台县在解决城乡教育资源不均问题的过程中,推行教师轮岗,其中骨干教师超过半数,促进了各中小学在不同领域互补式成长,让县域内优质教师资源流动起来。
这些年,甘肃省拓宽教师队伍人员补充通道,统筹实施“国优计划”、“优师计划”、公费师范生、“国家特岗”计划、省政府为民实事等教师补充项目,每年补充乡村教师5000余人,缓解了乡村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矛盾问题。一些城镇名教师、退休老教师,也纷纷涌向乡村教育一线。
“我们实施了‘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和银龄讲学计划,每年选派约1000名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面向全国招募优秀退休校长、教师、教研员到乡村学校开展讲学服务。”甘肃省教育厅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说。
教育家精神引领师德师风建设新风貌
在兰州大学,师生以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本校七位烈士真实事迹为蓝本,共同创排红色话剧《三山堂往事》引发观剧热潮,突出典型引领。学校还依托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李吉均、任继周等一大批兰大“大先生”为人为事为学的风范,引导广大教师敬业修身。
从理论到实践的浸润,就是激励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和抱负。
2025年,甘肃省提出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五大工程”,即“凝心铸魂”工程、“精神淬炼”工程、“提质培优”工程、“利师沁心”工程、“浸润奋进”工程,并逐项细化18条落实措施,扎实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各项任务。
省内各地各校都在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管理长效机制。
定西市实施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构建了覆盖大中小学完整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将师德建设推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轨道;
武威市健全完善学校、学生、家长及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师德评价体系,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度;
张掖市将思想政治建设与师德教育相结合、日常学习教育和专题教育培训相结合,实施师德“六大行动”,持续开展师德专题活动,弘扬教书育人正能量。
……
甘肃省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招聘引进、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人才项目申报等的首要条件,先后制定《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指导意见》《新时代高校中小学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等制度文件。
全省教师队伍呈现出敬业立学、崇德尚美的新风貌,典型频现——
兰州大学黄建平院士扎根西北二十余年,以“立身荒漠、追求梦想、创建一流”的理想信念,推动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教师马琼扎根冶金教育一线19载,将“冷门专业”锻造成服务西部冶金产业的“金字招牌”;
张掖市肃南县明花学校教师安文军坚守牧区,见证乡村教育变化,推动乡村教育创新,他说教好“山里娃”才算真本事;
白银市白银区白茨滩小学教师张兰萍在所热爱的乡村教育事业上坚守了整整40年,为“卓苦为刃、筑教为先”的甘肃教育精神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一支陇原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正活跃在讲台、扎根在乡村、深耕在实验室,他们以教育家精神诠释师者本色,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在平凡中写就伟大。
改革试点开启教师素质提升新阶段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有高素质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留住好教师,也需要培养好教师。
2025年,教育部启动“教师教育创新机制改革试点”,并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步实施“教师教育能力提升工程”,甘肃省同山东、广东、湖北、河北、重庆等5个省份被确定为全国首批试点省份。
甘肃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联合省委编办、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等部门建立会商机制,并印发《甘肃省教师教育创新机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加速推进“更多高水平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创造良好环境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构建需求导向教师教育体系、教师教育体系适应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教师教育改革适应创新人才培养新需求、深化教师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等针对性重点任务。
如何系统谋划、统筹考虑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需求,促进教师队伍数量、质量、结构协调发展,尤为关键。
改革中,教师教育体系实现新升级。成立新时代教师教育发展联盟,兰州大学与西北师范大学联合培训“国优计划”师范生,西北民族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并与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联合培养民族地区师资。加大学科教学论、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学科课程与教学(实验)设计等教师教育核心课程的开设力度,提高综合性及创新(研究)性实验课程比例,强化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推行“高校教师+中小学名师”的师范生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共同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将人工智能纳入教师教育必修课……
几个月来,改革的步伐,试点的进程,始终前行。
刚刚过去的暑假,武威市教师代表参加了新课程标准培训,收获颇丰。“我们可以交流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大家集思广益,优化教学内容。”凉州区会馆巷小学教师强继存说,大家通过前期理论学习、分组沟通研讨、形成授课模板、反复试讲改进,打磨出一节节精品课程。
围绕基础教育改革重大需求,武威市不断健全“市、县、校”三级教师发展培训体系。依托“国培”等教师培训项目,分学段、分学科、分类型线上线下每年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2.36万人次。
庆阳市教育系统以“课堂革命”为抓手,构建多层级赛课体系,通过“千校万师”赛课活动、学科素养竞赛等年度赛事,形成“人人参与、以赛促教”的常态化培养机制。这一创新实践突破了传统教师培养模式,将教学竞技场转化为专业成长平台。
陇原教育沃土上,多是花开千树。
如今,西北师范大学构建集培养、研究、实验、示范为一体、适应西部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实际的教师教育模式,并分步落实教师教育改革推进计划,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新师范”教育创新行动计划。
依托国家名师工作室、教育部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张艳平名师工作室等,兰州城市学院张艳平教授构建了高校、政府、名师工作室、二级工作室协同共育的小学语文教师培养新体系。
新需求牵引教师队伍建设新突破
在庆阳市镇原县信息技术教育中心,一场数字化教育培训会正在进行。台上,北京专家讲解技术设备运行、软件应用及相关大模型使用方法;台下,来自全县各中小学的老师听得聚精会神。
“这样的培训,我们一直在办,就是为了转变教师们的教育理念,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的思想引领和师资保障。”镇原县信息技术教育中心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庆阳市镇原县已经把推进学校的数字化转型作为实现“县中振兴”的关键举措,深化教育改革、培育发展教育领域新质生产力。
教师是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关键,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深刻影响着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成色。
在教育数字化战略指引下,庆阳市开启AI赋能教师发展新篇章。西峰区西街小学通过DeepSeek培训掀起“教育智变”浪潮,教师们在DeepSeek平台实操中,掌握智能备课、学情画像、个性化作业设计等数字技能;环县一中和西峰区南街小学大力开展AI教学应用培训研讨活动,探索AI与各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
2025年5月,张掖市甘州区的中小学校书记、校长齐聚一堂,共同围绕“人工智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展开深入交流,36名书记校长纷纷分享了他们在AI精准教学、智能教研等领域的创新实践和工作思路。
近年来,甘州区大力实施“十百千”培养工程,培育区域AI先锋教师梯队,促进技术和能力的双向奔赴,为教育改革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一年来,为教育强省筑牢根基,甘肃省教师队伍建设从未停下改革创新和蓬勃生长的步伐。(文 郑芃生)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