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琴韵传承民族风 维族“非遗”传承人架起维汉交流桥梁

2016-06-08 13:47:13|来源:国际在线|编辑:韩基韬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王涛):今年46岁的肉孜•巴吾东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从小生活的小村子,如今成了3A级景区,也从来没想过,家里流传下来的制作和弹唱民间乐器的手艺,会让自己声名鹊起,成为“老师”,更成为新疆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

  在新疆新和县加依村,无论推开谁家门扉,好像都会看到小院里摆满了成品或半成品的乐器。在这里,近50%的村民都会制作民族乐器,尽管这些乐器制作人大多不识字,甚至也不懂乐理不认乐谱,但他们还是能靠着老一辈人口传心授的乐器制作技艺,让这里成为“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肉孜•巴吾东就是其中之一。而肉孜•巴吾东与老一代乐器制作人不同的是,他在自己制作的每把乐器上,都会镶嵌上自己的名字和电话号码,这既是一种商业头脑,也是对自己手艺的充分自信。

  “我从小就看父亲制作乐器,是看着长大的。”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对民族乐器和其制作方法非常痴迷的肉孜•巴吾东10岁起就随父亲习得这门手艺,并在传承中不断地积累下宝贵的经验。现在,会做10种乐器的他是徒弟们眼中的“名师”。经他一手培养出的徒弟,遍布全疆各地,个个坚持“手工制作”,还靠着这门手艺过上了好日子。

  加依村水土条件优越,桑树品种有别于其他地方,木质坚实致密,年轮纹理漂亮,很适合制作乐器,但要想做出最完美的乐器,桑木还需提前阴干一个月。制作过程则更为复杂,需要5道工序,每一道都要精雕细琢。因此,比起制作,更多人更愿意学习弹唱。

  据肉孜•巴吾东介绍,目前已经有两、三百人慕名前来学习维族传统乐器弹唱,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而他带过的学生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10岁的汉族小男孩。小男孩的父亲是驻村干部,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肉孜•巴吾东的弹唱,他当即决定让自己的儿子也来学习。每到周末孩子都会跟着肉孜•巴吾东学习弹唱,从最初的拿乐器的方法到后来的每一句歌词的唱法,肉孜•巴吾东不遗余力的口传心授。

  “他现在已经是学校里的明星了!”说这话的时候,肉孜•巴吾东满是欣慰。为了便于学习,他还把一首歌曲分成10小段,一段一段地教。“我都是用维吾尔语教的,唱的歌也都是维吾尔族歌曲,这孩子虽然年纪小,但很聪明记忆力又好,7、8个月的时间已经学会好几首歌曲了。”实际上,小男孩不是唯一来肉孜•巴吾东这里学习维族乐器演奏的汉族人,和小男孩父亲一起驻村的好几个小伙子,都是他的“徒弟”。“徒弟”尽力地学,“老师”也尽心地教,在教与被教的过程中,他们亲如一家。

  对于未来,肉孜•巴吾东说,今后将不断提升乐器工艺,争取成为一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更好地传承维吾尔族传统乐器制作工艺。而对于来他这里学习弹唱的人,肉孜•巴吾东从不收费,“不管是哪的人,汉族的还是维吾尔族的,只要愿意学习弹唱,我都是免费教。”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