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高原人家】让文化走近青年 用传承守护文明

2017-02-07 12:11:07|来源:中国西藏网|编辑:张倩楠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唐卡”艺术,作为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颇受国际关注和各界青睐。觉囊唐卡艺术从唐宋之际发源,至元明时期醇熟,已具有千年的传承历史,尤以典雅的禅风古韵著称。由于素来秉持清净禅修的佛门宗风,故而与僧侣生息相伴的宗教艺术,也深深浸润着禅修者的空灵、洒脱与庄严。觉囊传习的禅乐梵音、唐卡艺术、藏医药、时轮坛城等众多内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觉囊唐卡艺术传习所

  壤塘,神秘而悠远,不仅因为这里是传说中财神居住的地方,更因一脉藏文明千年生生不息的传承。

  川西北、大渡河源,平均海拔近 4000 米的壤塘县是汉、藏、羌等多民族的文化过渡地带。随着道路等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以往封闭的草原腹地也逐渐开放和多元。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的牧人,同样面临着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等不同文化的洗礼。

  嘉阳乐住,藏传佛教觉囊派藏哇寺民管会主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小在草地上长大的他心知群众对教育的渴望。从资助贫困学生,到呼吁教育和慈善机构扶助地方学校,成效显著。但他仍在思考如何让不能迈出高原的青年有一技之长,足以自力更生。思前想后,从本民族文化着手或能走出一条新路。他决定将觉囊所传承的唐卡等优秀藏民族文化免费开放给当地群众。由此,一所主要为青年提供学习传统文化、艺术审美和培养特长的公益机构“觉囊唐卡传习基地”于2010年正式成立。

  肩负藏传佛教传承的年轻出家人,这样一份善缘的开启看似简单,但却意味着许多额外的付出。教务繁忙怎么办?运转资金从哪里来?首先站出来反对的是师兄弟们,大家虽然赞叹这份发心,但却怕影响了寺庙的正常运转。最终,龙仁师父站出来,愿与他一同担当传习基地的创立。因当地经济比较落后,他们不但要承担教室、宿舍的租赁,购买学习、食宿用具,聘请各地优秀画师参与教学,还要给贫困的学员一定的生活补助,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

  

  觉囊唐卡艺术传习所学员作品

  传习基地以艺术审美熏养为核心,教学员在感悟中绘画,在传习中修学。七年为期,融括佛法义理、度量尺度、笔法运用、岩彩调配、造像取形、选题构图、审美意境等课程系统,并通过文化、音乐、舞蹈等辅助来提升综合素养。同时,尽可能请各地、各画派优秀画师授课,邀请汉族书画家、油画家讲授,拓宽学员视野和艺术审美。

  紧张、有序的学习对于农牧区的青少年来说,既新奇又能与熟悉的文化契合,使他们充满自信。就连最调皮顽劣、甚至被家庭和家族放弃的孩子,现在已经成为父母的骄傲、地区的文化代表。昔日来自高原牧区,从未摸过画笔的牛场娃,经过系统学习后,其作品已经进入北大、浙大一流美术馆,并在2015 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中国唐卡文化艺术论坛等进行学术交流和展览,受到国内外学术和文化界的高度评价。优秀的学生作品还被拍卖行盯上,出一幅拍一幅,卖出二三十万也不是稀罕事。传习基地不仅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也获得州县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目前,清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国唐卡艺术研究中心等高校和文化机构已与基地建立科研和教学实习项目。

  

  觉囊唐卡艺术展

  五年来,觉囊唐卡传习基地从创办之初的20多名学员,到如今 500 多名学员。课程也从单一的唐卡绘画拓展到涵盖梵音古乐、藏医药、藏式佛造像、藏式木刻等寺院所传承的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传习基地的成绩也为国定贫困县壤塘扶贫工作开拓了思路,政府正面引导将非遗传承纳入群众职业教育,探索以文兴产、治贫的新路径,并主导创办唐卡、藏戏、藏医药、摩崖石刻4类非遗文化传习所,方便农牧民根据自身兴趣和文化程度就近就地学习。开设专业、举办培训班,吸引群众主动参训,建成各类非遗专合社14家。同时,积极面向京沪蓉找市场,打品牌、树口碑,使高原特色工艺品走向大市场。(/王正)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