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沟通,温暖医患关系

2017-11-21 10:38:34|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赵春晓

  在我们的印象中,理想的医患关系应该犹如亲密的朋友一般:医生对患者充满关爱和呵护,患者则对医生满怀信任与支持。不过,实际生活里,医患之间由于沟通不畅引发矛盾,甚至造成恶劣后果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

  笔者近期奔走于医院,对医患关系有了更细致的观察和更切身的体会。减少医患矛盾,应该从何处入手呢?

  首先,应该从医务工作者的态度抓起。现代医学的“温度”缺失,一直广受诟病,CT、核磁共振、超声等先进设备和治疗手段的出现,往往让患者的就医过程被一张张检查单和一系列冰冷的数据充斥。人在生病之后,常常抱着渴望被关怀、被治愈的心理期待,如果医生忽略了患者的“温度”,产生矛盾就在所难免。

  在这一点上,医护人员确实可以做得更多。比如护士在照顾病人时,不妨多给些温柔与耐心;医生在介绍病情和治疗方案时,多用些通俗易懂的话语。

  笔者常奔走的病房,有位年轻医生给大妈介绍白血病化疗时,使用了一堆专业术语,把大妈“听懵了”,犹豫着不想签字。一位老医生过来,向她循循解释道:“化疗,就相当于把地里的杂草和苗儿一起清除,啥也不长,青黄不接。这时病人的抵抗力就没了,需要不停地输血、输血小板,非常危险。这个阶段过去,要是苗先长起来,病就控制了;要是草先长起来,治疗就失败了。”这样形象的说法,让人一下就听明白了。

  类似的沟通技巧就像是润滑剂,不仅能使医患双方有效沟通,还能让患者的心理得到抚慰。只要有心学习,再加上学校、医院和前辈的总结传授,年轻医生其实不难掌握这些技能。

  当然,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下,要求医护人员花大量时间和精力与患者及家属进行细致沟通也并不现实。笔者常去的这家医院,一个医生最多的时候要管几十个病人,吃饭休息的时间都少之又少,连上厕所都是跑着来回。这时,也需要患者对医生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普通老百姓对健康和医疗常识了解不多,有的还是白纸一张,这使患者与医务人员的医疗常识和健康风险意识不对称,对疾病治疗效果的认识也存在较大差异,这极可能引发医患矛盾,甚至产生医疗纠纷。

  全民健康素养的提高需要时间沉淀,不能急于求成。“健康中国”已成为国家战略,对于健康常识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也在逐步加强,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不断努力,才能静待花开。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而医患关系是医院管理最核心的问题。医院是人与人交流的合集,医生每天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病例,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医患之间,尤其讲求人和人之间的理解与和平共处,这样才能建立良性互信交流,共同面对疾病。

  维系良好的医患关系,温暖的不仅是患者,还有医生以及整个社会。

  (作者:汪灵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