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丨    外眼看两会    丨    带着问题上两会    丨    直播两会    丨    代表委员之声    丨    专家评两会

以创新开辟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2019-03-13 15:02:03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编辑: 颜观潮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2

  无现金支付

  在今年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将“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列为政府的十大目标之一。当前,人类社会正进入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的创新驱动正在成为突破经济发展瓶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中国经济已由追求高速增长转为追求高质量增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我们面对的是经济转型阵痛凸显的严峻挑战。新老矛盾交织,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越是形势严峻,越是要加强创新驱动,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带动经济调结构、转方式。

  实现创新驱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国要从哪里入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首先,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而形成新的发展动能,是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经济的当务之急。以装备制造业当中的盾构机为例,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飞香介绍说,10年前,包括盾构机在内的高端地下工程装备全部依赖进口,如今,国产盾构机占领国内90%市场,还出口到俄罗斯、土耳其、斯里兰卡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另外,以“互联网+”、“智能+”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传统产业的效率,共享经济、无现金支付、即时通讯等移动互联网应用全方位地改变了中国的商业模式和生活习惯,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其次,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近几年,在创新驱动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引领下,中国人的创新活力进一步迸发,诞生了一批创新型企业,涌现了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大飞机首飞,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高铁助推一小时经济圈,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飞向太空,世界最大的基因库“中国国家基因库”投入运行,被誉为“中国天眼”的FAST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数据显示,2017年,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5%,接近2020年达60%的目标。当前,我们正处于5G商用的前夜,其高带宽、低时延和大连接的特点将催生前端工业设备、传感器等的“万物互联”,未来想象空间无限,发展空间无限。

  第三,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回顾现代化历程,基础研究对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产生了巨大推动力,可以说,基础研究是科学体系、技术体系、产业体系的源头。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投入到基础研究,为创新驱动发展构建基石,2017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76万亿人民币,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38.2万件,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

  据“美国商业专利数据库”发布的美国专利数量排行榜,中国公司2018年获得超过1.25万项美国专利,比前一年增加12%,创历史新高。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中国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技人才队伍,2613所高等学校,10.9万家各类研发机构,超过621万研发人员,为中国向科技高峰突进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只有依靠原始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企业、国家才能够走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而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这一愿景的必由之路。

  最后,进一步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过去5年,活跃的市场主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每天新注册超过1.8万户企业,市场主体数量增加近80%,作为一个个市场的机体细胞,他们的活跃就意味着各种创新活动的活跃。为进一步鼓励科技创新,去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将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这个基础性的制度创新将补齐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短板,增强资本力量支持科技创新的动能,成为服务科技创新至关重要的突破口和实现路径。(卜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