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正文

“我和十三五”:海南黎族村的玫瑰梦

2015-12-28 10:24:14|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编辑:赵妍

  图片默认标题

  玫瑰园黎族工人正在包装鲜花

  图片默认标题

  亚龙湾国际玫瑰园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李婉露):“感觉好漂亮,风景很美丽。”“很大的玫瑰园,感觉很香,空气很新鲜。特别美,特别美。一般很大的玫瑰园都没有开这么多的花,感觉美得不想走开了。”

  游客口中这个美得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就是位于海南省三亚市的亚龙湾国际玫瑰谷。提起海南三亚的亚龙湾,人们的第一印象都是林立的五星酒店,碧海蓝天的热门旅游地标。可是距离亚龙湾不远的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直到2009年还是个生产生活方式十分落后的黎族村落。因为海水倒灌等问题,这里耕地几乎全是撂荒多年的盐碱地。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很多既不会讲普通话,又没有劳动技能,种植水稻每亩地每年的收入不足千元。同样的地理位置,热闹与冷清,富足与落后,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象。不过,这一切从2009年起有了变化,一株小小的玫瑰花,彻底改变了博后村的面貌,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玫瑰是原产于温带的花卉,在属于热带气候的海南很难见到。经过多年的试验,农业专家终于在2008年培养出了三亚的第一支玫瑰花,结束了海南没有玫瑰花的历史。试验成功,一边玫瑰花需要更大面积的种植基地,一边博后村的土地盐碱化严重,几乎被搁置,两边的需求一结合,政府从中牵线,将企业带到了博后村并于2009年成立了亚龙湾国际玫瑰谷。从那时候起,千亩的盐碱地因为玫瑰花种植重新获得了生命力,而博后村村民的生活也因为玫瑰花而被染上了幸福的颜色。

  村子里的2755亩盐碱地由村民租赁给公司,每亩价格3300元。同时公司雇佣村民从事玫瑰种苗培植、种植、田间管理和采花工作。这样,村民既可以获得土地租赁金,又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从公司获得固定的工资。村子里50岁以上的老人,即便不会讲普通话,也完全可以胜任这样的工作。苏平兰阿姨是博后村的村民,她从2010年开始,就在玫瑰谷工作了,从种植到包装到销售,阿姨的工作越做越好,工资也越来越高。脸上洋溢着幸福微笑的苏阿姨告诉我们说:“你看阿姨在这里工作很长时间了,现在工作轻松多了。以前种水稻也是辛苦,现在我们这里种花。钱也是多,工资还会涨,在这里工作很开心哟。”

  就像苏平兰说的那样,玫瑰种植带给他们经济收入的改观不止一点点,现在村民户均年收入达到7万元以上,这在三亚当地的黎族村里,已经是很高的水平。

  2012年,继玫瑰种植之后,玫瑰谷又开发了玫瑰花海游赏、婚纱婚庆等旅游项目,使玫瑰产业和乡村旅游齐头并进。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每亩地每年又多了800元的旅游分红收入。同时,公司也大力扶持村民发展民宿、餐饮、商店等业态,引导村民共同发展农业旅游经济。曾经贫穷落后的村子,现在成为一个山美水美遍地花开的玫瑰世界。村民不仅仅收入增加了,居住的环境也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村民在庭前院内种花,还通过公司培训学会了插花。家里常年摆上插花的村民再也不在桌上乱摆杂物,乱扔垃圾了,家庭环卫大变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对此,三亚兰德国际玫瑰谷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苏文茂表示:“我们进驻(博后村)已经有六年的时间了,整个六年,他们(村民)有一些变化是可以看得见的。包括他们的交通道路,包括生活环境,就业情况和精神面貌都有很大的改变。”

  变美丽的博后村吸引的不仅仅是八方的游客,村子里那些曾出走他乡的年轻人,也都重新回到了村里。伴随着旅游业务的发展,他们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廖红霞是玫瑰谷的一名解说员,也是博后村的村民。她辞去了之前公司里的工作,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现在他们一家三口都在玫瑰谷工作。她觉得,生活的变化是用眼睛看得到,用心感受得到的,“(生活)改变了很多,一开始家里面比较穷,现在慢慢的开始有走向小康生活的状态。”

  玫瑰谷负责人、三亚兰德国际玫瑰谷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苏文茂表示,未来,在现有的玫瑰谷基础上,博后村将进一步打造成为玫瑰风情小镇,作为十三五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风情小镇可实现当地所有黎族村民共765户、2544人就地城镇化。他说:“未来我们还要做一个特色产业小镇,把整个村庄整合作为一个产业,把我们的玫瑰产业融入到村庄里面进行一个改造。做到人人能就业,户户有产业的模式,这是我们未来的一个方向。”

  2013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三亚视察时曾经到过玫瑰谷,他对于这种农业生产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模式给予了肯定,并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博后村的发展,体现的正是这样的一个道理。谋划乡村旅游,首先不要忘记农民;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发展农民,要在扶持农民奔小康中发展乡村旅游,让农民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体力量,发挥出主人翁的作用。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