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舆论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原标题:世界舆论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参考消息网12月31日报道 近期,伴随着11月份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发布,境外媒体和机构纷纷发表评论文章或报告,分析预测中国经济形势。总的来看,越来越多外媒评价中国经济的基调转趋积极,认为最新数据显现中国经济企稳向好迹象,且相信中国完全有能力、有决心应对复杂形势,确保未来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并努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经济改革举措引人期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外媒和机构发表大量报道评论,认为会议释放的信号对中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预计中国将采取更积极政策应对经济放缓,并将进一步推进改革。
稳增长仍为明年经济工作主线,有力提振了市场信心。路透社、新加坡《联合早报》等称,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闻稿中“稳增长”出现4次,去年仅1次,表明“稳增长”仍将是明年经济工作重头戏。日经中文网等称,会议提出了2016年中国确保经济稳定增长、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企业减税的方针,透露出进一步加大经济稳增长政策调整的姿态。德国科隆大学经济政策学者罗多夫等称,由于中国经济放缓,一些“唱衰”声音再次冒出,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来的声音表明经济仍在掌控之中,将这类论调击得粉碎。
供给侧改革新提法受到高度关注,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多家外媒评论称,中国经济正处于更换动力引擎的关键节点,中国此时提出的“供给侧改革”系统方案,将为结构转型、要素升级、制度变迁按下“快进键”,推动中国经济进入更为均衡、高效、可持续的发展轨道。新加坡《联合早报》等称,新一届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简政放权、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培育新动力等重大举措,实质上就是“供给侧改革”正在取得的重要进展。日经中文网等称,中国政府出台的一些新举措,显示中国在通过财政政策扩大需求同时,更加重视企业质量效率提高等供给端改革。
改革创新激发经济活力
外媒和机构普遍对中国推出的改革举措持积极评价态度,尤其关注简政放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对外开放等举措,认为这是未来中国经济活力之源。
简政放权改革受到普遍欢迎,直接带动了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英国《经济学人》等称,受益于中国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越来越多民营中小企业进入市场。据官方数据,截至11月底,新登记市场主体1321.5万户,同比增长14.1%,这是市场充满活力的表现。这种积极变化与新一届政府持续关注微观实体,不断出台激励创新与确保市场自由度的政策密不可分。台湾《旺报》称,过去两年中国政府取消500多项行政审批,改革力度之大,对各地、各部门都产生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受到普遍欢迎,直接带动数百万新增企业注册与上千万就业人数增长。
“双创”在中国蔚然成风,中国创业创新活力已在全球领先。彭博社等称,2013年5月至今,中国在中央层面已出台20多份文件促进创业创新,并正在转化为放宽准入、减税降费、拓宽融资渠道等具体措施,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更好的条件。安利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合作完成的《2015安利全球创业报告》显示,近两年来,中国创业环境友好度提升,中国大众创业意愿领先全球。85%的中国受访者表现出了强烈创业意愿,远高于全球55%和亚洲76%的平均水平。美国《评论汇编》杂志称,中国正在给创新公司创造机会,使其可以更快地将自己的新想法转变为商业产品,而且花销更小。中国的创新模式可能变成全球标准。
中国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将助力国内经济转型升级。IHS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比斯瓦斯等称,今年以来,中国接连拿下印尼、泰国和老挝等国铁路项目,显示中国正积极利用高铁合作走向国际市场,推动集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为一体走向世界。悉尼科技大学澳大利亚-中国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罗震称,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是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重要内容。近期中韩、中澳自贸协定正式落地,将为双边经济增添新动力。路透社等称,上海自贸区实施两年多来,负面清单一直在“瘦身”。截至目前,上海自贸区内新增外商投资企业4000多家,几乎相当于自贸区设立前25年落户区内的外企总数。
用新视角观察中国经济
多家外媒和机构认为,中国经济结构正经历迅速而深刻的变化,仅仅依靠传统经济指标很难看清中国经济全貌,因此需要调整视角,对“新经济”给予足够重视。
中国经济正在实现“动力转换”,服务业成为“主引擎”。英国《金融时报》称,目前中国经济仍处于25年来最疲弱轨道上,但北京试图重新调整经济转向消费性经济的尝试已获得来自服务业的促进,后者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1%,2011年时这一数字为44%。摩根大通称,过去中国制造业是主引擎,服务业被动相应增长;而2015年服务业已独立成为经济增长动力,增速从2014年的7.8%增至2015年第三季度的8.6%。预计在相关政策支持下,未来中国服务业仍将保持韧性。日本经济新闻社等称,调查显示,日本经营者对中国新的市场充满期待,其中最被看好的是服务业,57%的对其持乐观态度。
中国“旧经济”趋缓甚至下滑,但“新经济”蓬勃发展。部分外媒称,当前中国制造业、房地产等传统增长引擎已停滞或萎缩,“旧经济”的恢复与振兴将是长期过程。但以互联网经济、信息产业、医疗、新能源及环保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正高速发展。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中国指数显示,中国消费者非必需品、医疗保健和IT板块,与能源、材料和工业板块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如2015年第三季度,前三者营收同比分别增长22%、15%和20%,后三者营收分别下降32%、1%和16%。彭博社称,阿里巴巴在“双11”取得创纪录的912亿元交易额,展示了中国网购力量,也说明中国有很大消费潜力。
旧指标已难释中国经济全貌,观察中国经济需要“新眼光”。越来越多境外媒体和机构认为,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要正确把脉中国经济,必须着眼于一些新指标。邓普顿全球债券基金经理哈森施塔布等称,中国在线销售收入正以每年逾50%速度增长,电影票房收入增速达40%以上,航空旅客数量年增速达10%,而传统宏观经济指标未能涵盖或反映这些成绩。高盛称,在所谓“传统中国”投资框架中,投资者往往习惯于以PMI、工业增加值等数据来判断中国经济,但随着消费等部门的兴起,它们已无法全面反映中国经济面貌。为此,高盛专门挑出671家中国企业作为样本,共涉及卫星光缆、电子商务、教育服务等30个领域,将其称为“新兴中国”,认为这些才是投资者需紧跟的脉搏。
中国经济显现企稳迹象
11月宏观经济数据发布后,很多外媒和机构认为,中国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好转,显示实体经济进入触底反弹阶段,中国采取的一系列增长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11月中国经济数据表现超预期,显现企稳向好迹象。彭博社称,11月中国工业增长录得6月以来最高水平,零售业创年内最大增幅,表明中国刺激政策作用正在显现。中国GDP月度增速达6.85%,为6月以来最好水平。路透社称,11月中国工业、投资和消费数据均胜预期,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抹亮色,显现出中国经济在底部边际改善的迹象。德国《财经新闻》称,11月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已呈复苏迹象,这说明中国政府采取强有力措施有效阻止了经济崩盘。11月份数据发布后,穆迪、德意志银行、摩根大通、瑞银等多家机构预计,今年中国GDP增速可以实现7%左右的预定目标。
中国有足够能力和工具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确保中国经济行稳致远。高盛称,虽然中国经济仍在下行,但中国正在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修正长期以来的结构不平衡,并制造新的增长引擎。中国政府把控能力强、国家负债低、政策灵活,潜在的改革也将释放红利,未来出现“硬着陆”的概率很小。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称,中国无疑面临许多问题,包括从国民经济的高杠杆率到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但中国有能力应对过渡阶段。此外,由于中国政府手握大量资源支撑金融系统,发生雷曼事件那样的金融灾难的可能性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