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正文

中国航天将迎“高常密度” 三大看点值得期待

2015-12-31 15:18:46|来源:中新网|编辑:韩基韬

  中新社北京12月31日电 (记者 张素)岁末,“高分四号”卫星成功发射为2015年中国航天圆满收官。展望来年,中国宇航任务将从“高强密度”转为“高常密度”,记者从中梳理2016年的三大看点。

  “顶天”——重大专项接踵而至

  2015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共计发射19箭45星,实现“满堂红”。19次任务涵盖了北斗导航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国家重大航天专项任务,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长征十一号”先后成功首飞。

  这一年也是“十二五”的收官年。综观五年间,重大科技专项成果累累:“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对接,“嫦娥三号”首次实现中国航天在地外天体着陆,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圆满成功,北斗卫星导航区域系统全面建成,“高分一号”、“高分二号”等卫星陆续发射并投入使用。

  2016年,中国航天将向太空探索再迈出坚实一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于登云对中新社记者说,2016年将实施2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其中既有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首飞,也有备受关注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表示,“长征五号”、“长征七号”将大幅提升中国自主进入空间的能力,中国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将迈入世界前三的水平。

  与“长五”、“长七”首秀相伴,中国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将正式亮相。目前该发射场已基本建成,正在进行“长五合练”。

  记者在承担载人航天发射任务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看到,技术人员已开始维修垂直总装测试厂房门前的活动发射台,为2016年新任务做准备。

  “立地”——航天应用更接地气

  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说,“十二五”期间中国卫星应用及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资源系列、海洋系列、风云系列卫星均在各自领域发挥监测,为国土资源普查、地质灾害调查、中国海域及全球重点海域、气候变化等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以最新发射的“高分四号”卫星为例,这颗长期驻留在距地球36000千米上空的“天眼”将于2016年年中正式启用。它兼具可见光与红外对地观测,既能监测森林火灾,也能持续监控地壳温度。

  来自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卫星导航产业总产值超过1900亿元人民币,北斗相关的贡献率超过30%,其中在精准行业、地理信息和基础设施领域,北斗贡献率已经占到半数。未来,北斗将在重大关键基础设施领域及多种机动电动车辆(含汽车)、多类智能终端(含手机和可穿戴设备)和多样化位置服务中得到进一步应用。

  此外,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于2015年12月成功发射,已获取首批数据。2016年将陆续发射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等。

  “人合”——国际合作渐入佳境

  中国长城工业集团公司方面称,截至2015年12月,累计完成42次国际商业发射、发射了48颗卫星,其中含8颗中国国产卫星,还提供了10次国际搭载服务。仅在2015年就成功发射“老挝一号”通信卫星,实现中国卫星首次出口东盟;成功发射“亚太九号”通信卫星,实现首次向国际成熟卫星运营商提供通信卫星在轨交付服务。

  中国航天人正在致力于推动一条由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三大应用卫星系统为主体的“天基丝路”,这可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逐渐增长的卫星需求及安全需要。就在刚刚成功发射“高分四号”卫星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白俄罗斯通信卫星已是“蓄势待发”。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副司长赵坚对

中新社

  记者说,“十二五”期间共签署了31份政府间、机构间合作协议,中俄、中乌、中法、中欧等双边合作机制不断深化,中美也在2015年重启航天对话。“随着‘十三五’期间一批国家重大工程实施及新的航天工程立项,中国航天将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动国际合作。”他说。(完)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