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正文

"2015年度中国食品行业十大新闻"出炉

2016-01-12 19:38:45|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编辑:靳松

  原标题:“2015年度中国食品行业十大新闻”出炉

  国际在线消息:1月10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业务指导,新华网、中国医药报社、中国食品报社共同发起主办的“食安中国城市论坛暨2015年度中国食品行业十大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京西宾馆举办。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滕佳材、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步正发等领导共同见证了“2015年度中国食品行业十大新闻”的新鲜出炉。中国记协书记处原书记顾勇华,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对此进行了精彩的解读。

  顾勇华表示,此次评选的十大行业新闻,符合中央八项规定第6条中的3个标准,即工作需要、有新闻价值及有好的传播效果。一是以科学态度宣传科学内容。食品安全不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要以科学态度宣传科学内容,才能保证传播新闻的真实、公正。二是以法治的精神宣传法治。食品安全的监管过程要依法办事、执法必严。三是体现国际视角。如评选出的“‘一带一路’给食品企业带来机遇”新闻,并非是简单的经济和生产的概念,而且也涵盖文化的内容。研究这种食品文化,未来才能够在“一带一路”的机会中寻求更多价值。四是回应社会的关切。通过推出专业新闻,引导更多媒体找到真正的行业新闻在哪里。

  陈君石院士认为,从此次入选的食品行业十大新闻可以看出,尽管政府和企业在维护食品安全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时有发生的负面炒作,如“草莓事件”“僵尸肉”及“培根等加工肉致癌”等,造成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很多困惑。为什么2015年食品安全总体向好而老百姓不领情?其原因在于食品安全的风险交流存在问题。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中有六大条款与风险交流相关,对于在风险交流方面,政府、企业、媒体应该做什么及如何对待食品安全虚假新闻有明确规定,第十条明确规定了有关食品安全的宣传报道应当真实、公正。

  中国食品行业十大新闻评选为每年一届,评委会汇聚了顾勇华、陈君石、宋波、严卫星、丁钢强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今年的十大新闻由中国经济报刊协会副会长宋波宣读。

  以下是2015年度中国食品行业十大新闻全文:

  1.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于10月1日起施行

  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21号主席令予以公布。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于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近年来,我国进一步改革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将食品安全监管纳入公共安全体系,着力建立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积极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为巩固和深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成果,以法治方式解决当前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关部门组织对2009年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共十章154条,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三易其稿,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

  2.食品安全战略列入“十三五”规划建议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重拳严治,以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习近平总书记用“两大问题”来定性食品安全,即:食品安全既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包括“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标志着我国已将食品安全战略提升到国家战略。

  3.“一带一路”为食品企业带来机遇和挑战

  为推动国际合作,中国向世界发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即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中国食品企业迎来“走出去”的历史机遇,但同时也将面临贸易及关税壁垒、检测标准等挑战11月3日,“一带一路”(北京)食品安全合作高层对话在京召开,我国将与沿线国家相关部门一道,不断充实完善“一带一路”食品安全监管合作机制和内容,加强沿线国家对各相关国家和经济体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的了解,共同打通欧亚“食品安全大通道”,促进食品贸易健康发展,造福沿线各个国家。

  4.马铃薯有望成中国第四大主粮

  据农业部统计,未来我国粮食消费需求仍呈刚性增长趋势,到2020年粮食需求增量在1000亿斤以上。但受耕地水资源的约束和种植效益的影响,小麦、水稻等口粮品种继续增产的成本提高、空间变小、难度加大,需要开辟增产的新途径。马铃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特别是开发利用南方冬闲田,扩种马铃薯潜力很大。同时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其在我国种植历史已有400多年,推进马铃薯成为我国主粮产品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已成为必然的选择。预计到2020年,50%以上的马铃薯将作为主粮消费。

  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强化自身职责,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2015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是食药监部门防控食品安全风险、实现科学监管的重要手段,实施了《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为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第一责任,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出台了《食品召回管理办法》;按照食品安全法“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对现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进行了细化、补充和完善等。为便于广大消费者和食品生产经营者查询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在官方网站开通了“食品抽检信息”专栏。这些举措,为推动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防控食品安全风险,确保公众食品安全,确保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做出了积极贡献。

  6.世卫组织称吃火腿香肠致癌

  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研究机构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10月26日发布了一份“红肉和加工肉制品消费评估报告”,该报告将肉类致癌能力与砒霜、烟草等同,将致癌风险等同于致癌能力,造成公众的恐慌。为帮助媒体和公众科学解读该报告,正确认知和描述风险,理性对待日常生活中的食肉问题,本报等媒体迅速组织采访了多位权威专家,在基于科学分析基础上,从“红肉加工肉制品致癌能力有多大、国际癌症研究所相关报告存局限性、如何评价红肉和加工肉制品中致癌物质风险、如何科学吃肉”等多方面对该报告进行深入解读,为及时消除人们的恐慌情绪尽到了媒体的责任。

  7.“僵尸肉”的说法不科学,但走私肉存在巨大隐患

  一篇题为《走私“僵尸肉”蹿上餐桌,谁之过?》的报道刊发后,引起业界强烈关注的同时,也让公众对我国肉品的安全表示担忧。权威专家指出,“僵尸肉”的说法不科学,多是吸引眼球,业内从来无此概念。专家呼吁,媒体报道食品安全事件要切实做到真实、公正。

  报道中所提到的“僵尸肉”多为走私品,未经检验检疫,运输条件恶劣,不断解冻等过程中容易滋生各种细菌,甚至是开始腐烂又重新冷冻,其卫生安全和食品质量不堪想象。如果进食携带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等细菌、病毒的冻肉,甚至危及生命,存在巨大食品安全隐患。我国政府对冻肉走私一直保持高压严打态势,7月1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海关总署和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打击走势冷冻肉品、维护食品安全的通告,对查获的走私冷冻肉品已全部销毁。

  8.全国首张“多证合一”食品生产许可证发出

  我国第一张“多证合一”的新版食品生产许可证5月在沈阳发出,这也标志着“多证合一”改革正式启动。辽宁省食药局相关人员表示,有的食品企业产品类别多达十几个,仅办理许可证,就要耗费不少时间。随着“多证合一”改革的推进,企业负担逐步减轻了,“许可贴满企业墙”的画面将消失。过去,食品生产许可证三年更换一次,往往在换证的前半年,企业就会派专人进行准备。“多证合一”改革让企业更专心于生产、经营。

  9.“福喜”更名为“欧喜”恢复生产

  工厂停产、订单归零、部分员工辞职,直接经济损失超60亿元,被曝违规回收、加工变质肉类后,福喜集团7月宣布,在华更名为欧喜,河南工厂恢复生产了,还打算拓展零售、生鲜和电商业务。此番更名后,福喜如何再出发,倍受业界和消费者关注。业内专家认为,质量与信誉是企业的立身之本、立根之基。更名或者对外统一名称的做法,是一些企业出现问题后的重新定位,无可厚非,但是企业必须拿出十足的诚意,让监管部门、供应对象、消费者能切实感受到企业的真正转变。福喜“洗白”后需“洗心”,最重要的仍然是“严把质量关”,再重新出发。

  10.“食品安全——中国行”大型公益宣传活动启动

  9月28日,由新华网、中国食品报、中国医药报社三家新闻媒体共同发起的“食品安全——中国行”大型公益宣传活动在北京启动。此次大型公益宣传活动将借助新华网的广泛影响力以及《中国食品报》、《中国医药报》、《中国食品安全报》的专业权威,通过多家媒体及地方机构的积极联动,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元立体的宣传报道平台,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发挥传媒引领作用,把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的法条、信息正确地传播出去,把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客观地报道出来,把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准确地传递出来,把消费者的反响和要求真实地反映出来,共同为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维护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