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赶集人”眼里的京津冀:大集市关闭略感遗憾
“报纸电视一直说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前没觉得,现在才感觉到这和个人有很大的关系……”距离农历新年还有一个多月,家住北京海淀区的退休教师吴桂娟就开始早早抢购年货,因为她熟悉的首都中心城区的“大集市”即将关闭。
“和逛商场不一样,在大集上总能淘到点便宜实惠的东西,也能感受到讨价还价带来的怀旧感。”吴桂娟说。和很多住在海淀区五棵松文化体育广场附近的居民一样,吴桂娟过去几年里习惯了到家附近的“五棵松大集”赶集。在曾经的北京奥运会篮球馆附近,搭建起来的8000多平方米的大棚,容纳了450多家销售服装、鞋帽、食品、装饰品等百货的商铺,创办以来已经吸引超过千万人次。
让这位“都市赶集人”略感遗憾的是,这个在过去六年举办了60届的“都市集市”将在二月正式关闭。主办方透露,集市将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及疏解非首都功能要求,告别中心城区。
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速推进,疏解非首都功能提上日程。目前,位于动物园、大红门、新发地等首都核心区的批发市场疏解任务正在加快实施。今年年底前,北方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动批”将彻底腾退全部30万平方米市场,疏解从业人口3万人。
“这几年大集方便了附近的市民,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实惠,但也的确面临着流动人口多、产业低端的问题,就连附近交通也时常拥堵。”一位市民说。
虽然集市即将关闭,但让吴桂娟感到放心的是居民区附近多了很多社区菜站。政府部门通过增设固定式便民服务网点,周边超市扩大果蔬销售面积,提供流动售菜车等服务,以此保障居民的“菜篮子”。
以海淀区为例,2015年区域共疏解关停有形市场131家,涉及建筑面积近40万平米,摊位数6000余个。相应地,社区服务也快速提升,区域内共有固定蔬菜零售网点601个,蔬菜销售面积近8万平米,开通蔬菜直通车的社区有136个。
“现在在网上买米面粮油也都很方便,早晨下单,晚上就送到家。”吴桂娟说,如今自己已经是一些知名电商网站的忠实会员了。
“早晨下单、晚上送达”的电商平台也给北京经济注入高端、绿色基因。2015年,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其中,电商服务异军突起。
“京津冀协同发展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的改变,可以说是越来越明显。”吴桂娟说,这些集市、市场调整关停,让政府不得不思考创新服务模式,保障百姓生活,让社区生活变得更便利。
“虽然以后很难在城市中心赶集,但北京如果因此变得不堵车、没污染,这也是我们市民想看到的。”她说。(记者李峥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