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塞使馆武官探访“瓦尔特”扮演者巴塔先生侧记
王海滨武官将一副中国画送给日沃伊诺维奇先生(右一为巴塔的妻子卢拉)
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武官王海滨看望《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瓦尔特”的扮演者日沃伊诺维奇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赵芃):“日沃伊诺维奇先生,我很高兴来到您温暖的家中。我很荣幸,在美丽的白城贝尔格莱德和您伟大的祖国,亲自与您相逢。‘瓦尔特’的故事在中国经久不衰。电影里讴歌的英雄气概、自由主义精神和爱,会激励我们一代代的年轻人,把您在中国的那些崇拜者一代代连接起来。同时,我很荣幸能够认识您的夫人——尊敬的卢拉女士。”
日前,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武官王海滨在卸任前夕探望“瓦尔特”的扮演者——巴塔•日沃伊诺维奇时,为这位在中国拥有无数粉丝的塞尔维亚老人送上了问候。
巴塔先生今年已经83岁高龄。近些年来,心肌梗塞、三次脑中风和右腿上的坏疽,不仅把他牢牢钉在了轮椅上,更让他的语言能力严重受损。但中国客人的到来,仿佛为“瓦尔特”注入了神奇的力量,久病之下已经离不开轮椅的他,甚至有几次试图站起来问候客人。
巴塔先生的妻子——卢拉为这次相逢锦上添花。她用一个家庭主妇标志性的熟练,很快将屋子布置停当:桌上精致的茶点,花瓶里的鲜花,柜子上巴塔访问中国时的照片……在她的照料下,中国客人面前的巴塔显得精神饱满,“欢迎你们,我很高兴大家来做客。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你们都是我们的贵客,就像我们在你们伟大的祖国——中国不止一次地享受到盛情款待一样。热情的中国人民,也不止一次地表达着对塞尔维亚人民和我们国家的理解,把他们当做自己最亲密的朋友。我希望我们之间的友谊天长地久。”
巴塔虽然很难表达,但他格外仔细地听着卢拉和王武官的对话,间或露出会心的笑容,“感谢您,尽管身体不好,仍然这样笑容满面地接待我们,这是对我们的莫大尊重和重视”,王海滨武官说道。和他一起到访的还有夫人张女士和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副武官苏强先生。
在一番感慨万千和互道敬仰后,王武官把一副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卷轴送给“瓦尔特”。在这个丝质画卷上写着:“友谊天长地久”。
从年龄上说,巴塔和卢拉犹如王海滨武官的长辈。王武官说,他年轻时,正是因为受到“瓦尔特”偶像力量的感召,最终选择报考了军事学院,而又在今天命运般地来到了塞尔维亚。
巴塔认真地听着他的叙述,一直坚持着,眼神中充满了祥和与慈爱……卢拉拿过手帕,为巴塔拭去眼角的泪水。他们想起了自己身在异乡巴黎的儿子——米利科。
卢拉与巴塔: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依然像他在电影中饰演的那些无往而不胜的英雄角色一样,在与病魔的斗争中,巴塔又一次次笑到了最后,而这一场场艰苦卓绝的胜利背后,最大的功劳非卢拉莫属。对于她的默默付出,恐怕在这里着墨再多也难道其万一。
王海滨武官对巴塔的妻子卢拉表达着赞誉和敬佩:“您二老是夫妻相互关怀、呵护、敬爱的典范。您所做的一切是那么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您和巴塔先生的相濡以沫,就是一本永恒爱情的教科书。”
巴塔与卢拉:代我们向中国朋友问好
巴塔的心中,有一个地方永远只留给中国。他喜欢把自己称作中国人。在中国他会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他曾经竞选塞尔维亚总统失败,但却说,如果是中国人投票,他会毫无悬念的胜出。所以,即使身体状况让他力不从心,对于和中国有关的事,只要需要他,他也会义不容辞。
不久前,塞尔维亚总理武契奇曾呼吁,希望借助塞尔维亚在中国粉丝最多的两个人——德约科维奇和“瓦尔特”来录制宣传片,邀请中国朋友来塞尔维亚旅游。在摄制组的镜头前,巴塔多次微笑,尽管他已经难以像从前一样铿锵有力地将电影台词倒背如流,尽管这可能会是我们看到的最语无伦次、最词不达意的一个邀请,但在这份感动和坚持面前,什么都已不再重要,“李克强总理2014年12月来贝尔格莱德参加峰会时,我的巴塔一直很想见一见他。但很遗憾,身体原因让他与那次会面失之交臂。我想请你转告李总理和中国人民,‘瓦尔特’感谢和他们的每一次美好相逢、感谢他们留给我们的那些记忆、感情和尊重”,卢拉对王武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