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发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典型案例 提醒公众防骗局
原标题:最高法发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典型案例 提醒公众识别防范类似骗局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吴倩):生活中,你是不是收到过“银行卡透支”、“电视节目中奖”等诈骗短信,又或者接到“我是你领导”、“我是你朋友”等诈骗电话,花样不断翻新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令人防不胜防。为此,最高人民法院4日发布9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典型案例,提醒公众增强对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的识别意识和防范能力,并正告不法分子切勿以身试法。
此次最高法发布的9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典型案例,既有较为常见的电视节目中奖诈骗、冒充QQ好友诈骗,也有新出现的推荐优质股票诈骗、考试改分诈骗等多种犯罪类型,其共同特点是诈骗数额大、涉及地域广、被害人数多。其中,福建省晋江市吴金龙等被告人发送“医保卡出现异常”虚假信息诈骗案,诈骗数额超过千万元。最高法刑事审判庭李睿懿副庭长详解该案骗局中的“连环套”,“吴金龙等人在老挝万象设立诈骗窝点,通过网络电话向中国大陆固定电话用户群发语音信息,谎称“医保卡出现异常”。待被害人回拨,由冒充医保中心工作人员的团伙成员谎称被害人医保卡涉嫌盗刷违禁药品,随后由冒充公安人员的团伙成员使用被害人所在地公安机关对外公布的号码骗取被害人信任,套取个人信息,再由冒充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的团伙成员要求被害人将银行卡内的存款转到指定账户进行‘资金清查比对’。”
这个骗局虽然听起来很复杂,但其最终目的是套取被害人个人信息,诱骗被害人将存款转至“指定账户”。最高法提醒公众,不要轻易在电话中将重要的个人信息告知陌生人。经法院审理后,吴金龙等10余名被告人以诈骗罪被判处13年6个月至2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据李睿懿副庭长介绍,2015年全国法院审理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累计超过千件,犯罪手法、骗局花样层出不穷,“电信网络诈骗是伴随信息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类型犯罪。最初犯罪手段是简单的一对一拨打电话、发送手机短信进行诈骗,现在逐渐发展到利用网络改号软件、木马病毒、伪基站设备等高科技手段作案,利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抓住民众心理精心设局,除了今天发布案例里的犯罪手段,较为多发的还有网络购物诈骗、重金求子诈骗、积分换话费诈骗等,目前已经掌握的常见诈骗手段达到40多种。”
值得注意的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还滋生了灰色产业链,诱发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非法出售银行卡、非法开办“地下钱庄”转移赃款等大量上下游关联违法犯罪。李睿懿副庭长表示,在此类案件的审理中,法院加大对犯罪团伙首要分子、骨干成员、累犯、惯犯的惩处力度,对那些归案后认罪态度好、主动协助追赃、积极协助抓捕团伙主犯的从犯、初犯、偶犯,依法从宽处理。
目前,中国有关部门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李睿懿副庭长表示,法院将继续发挥好刑事审判职能,依法审理好诉至法院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下一步,最高人民法院将加强审判指导,进一步统一适用法律标准,为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法院将继续从严惩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公安、电信、银行等相关部门开展紧急止付、追赃返还等工作,提升源头监管能力,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