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的道德教科书被指编造史实 网友:太不道德了
原标题:即将检定的日本道德教科书被指编造史实 网友直呼:太不道德了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朱曼君):作为日本政府倡导的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环,日本文部科学省计划最快将于2018年在各中小学校设立道德教育科目并将推出经过政府检定的教科书。然而,道德教科书的大纲一经推出就有不少日本史学家、文化学者质疑其中存在伪造的史实,相关争论在日本网络引起广泛争议,不少日本网友惊呼:道德教科书历史造假?这也太不道德了。
“江户做派”看上去很美——见面侧伞、迟到罚款
这次被指历史造假的主要是关于“江户做派”的相关内容。江户是东京的旧称。公元1603至1867年日本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之下,由于幕府设立在当时的江户城,所以这段时间又称“江户时代”。
“江户做派”是按照文部科学省公布的教科书范例,是指在江户时代各地的商人聚居在江户城,人们虽然操着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却为了能够更好的相处和气生财,而制定出了一套在江户地区广泛普及的举止行为规范。比如下雨天两个人在街上相遇,为了不让伞沿的雨滴到对方身上,两个人会自觉地各自把伞侧开。再比如,根据“江户做派”,如果一个人未打招呼就擅自造访,或者不遵守时间约会迟到,将被认为犯了重罪,被罚款十量白银等等。
日本人的客气多礼享誉世界,可以说“江户做派”是一套比当代日本社会更为复杂的待人接物的礼仪规范。日本文部科学省执意将“江户做派”写进教科书,也是为了加强新一代日本人的传统荣誉感和文明礼貌意识。
300年的老传统,其实才诞生35年?
“江户做派”给人描绘了一个文明守序谦让,形象美好的传统日本社会。但是很遗憾,根据日本历史学家和文化学者的多方考证,“江户做派”很可能是近代人伪造的。
学者们首先考证了“江户做派”里的一些具体内容,比如前面介绍过的见面相互侧伞的传统。有历史学家指出,直到江户时代末期,雨伞在日本都还是奢侈品,大多作为陈列。而真正的江户人当时雨天上街的“标配”是蓑衣和斗笠,那时候在街上找一个打伞的人都难,又哪里会出现两个人相互侧伞的情况呢。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指出,“江户做派”从未见诸于江户和其后明治时代的史料,而是到了上世纪才由作家小林和雄提出,有关“江户做派”的记述最早仅可追述到1981年出版的《读卖新闻》。有历史学家质疑,如果“江户做派”真如提倡者所说,是一种江户时期普遍使用的社会行为规范,为什么史料上却从未提及。对此,专门推广“江户做派”的民间组织负责人越川礼子的回答是,首先“江户做派”是口耳相传的,因此没有写下来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于明治政府是在推翻德川幕府后建立起来的,当时对保持“江户做派”的江户人进行了大屠杀,这也导致了“江户做派”的几近失传。此言一出,马上又有学者发声,说传闻的“大屠杀”从未发生,“江户做派”是比UFO更不可信的东西。学者们还指出,最初小林和雄仅仅提出了200多条的所谓“江户做派”的礼仪规范,但在他去世后,“江户做派”却被一再扩大,目前已经发展出了800多条的详细规定。
政府回应——道德教科书不需考证真伪
针对社会上对“江户做派”的各种质疑之声,前两天,文部科学省教育课程课的负责人出面进行了回应。他说:“道德教材没有必要考证‘江户做派’的真伪,我们要传达的不是正确或错误,而是希望学生们认真考虑礼仪”。
此言一出,再度引发各方强烈反弹,有日本网友就不无讽刺地说:“道德教材连真假都不管了,这也太不道德了吧。”新潟青陵大学研究生院教授碓井真史说,虽然牛顿和苹果,哥伦布和鸡蛋的故事也都是虚构的,但它们都是自然流传的结果,而绝非有人出于某种目的刻意捏造的历史,为了教育孩子而伪造历史,这是大人和孩子都难以接受的,文部科学省应该为孩子们树立榜样,对此进行真诚的说明。
学者原田实的批评更为犀利,他说:“如果要教授礼仪和道德,那就决不能掺着谎言一起教,伪造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并以此为依据教人礼仪,这是道德的吗?如果不撒谎教科书就不能成立,那就干脆别学这样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