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暴走半年每天30多里 减重近20斤为儿捐肾
2016年4月12日,对于小许和他的全家人来说,是一个永远难忘的日子。因为在进行了亲体活体肾移植手术之后,他已经永远地摆脱了终末期肾病的折磨。作为中国医大一院第1000例移植手术患者,他终于康复出院了。而为他捐出肾脏的人,正是他暴走半年减重近20斤的母亲刘女士。
高中男孩过敏 三年多后继发肾衰
十年前,刚上高一的17岁小许出现过敏性紫癜,继发紫癜性肾病,在多家医院就诊三年半却难以好转,病情逐步演变为慢性肾功能衰竭,也就是俗称的“尿毒症”。而此时,他的父亲因胃出血生命垂危,一家人都是阜新农民,家中经济负担沉重。为了帮家里减轻负担,小许在家帮父亲种地,主动参加村里的活动,甚至在高考考进一家三本学院后偷偷藏起录取通知书,为省钱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即便如此,一家人为了给小许治病仍然欠下数十万元的外债。
父母带小许跑遍沈阳、北京多所大医院,但所有医生的建议都是,需要透析维持生命,等待肾移植。此后,小许每两周就要透析五次,手臂上密密麻麻的针眼让人看了心疼,人整整瘦了50斤。
母亲暴走半年 减重近20斤为儿捐肾
由于找不到合适的肾源,他的母亲刘女士和四个姐姐都有为他捐肾的打算,最终刘女士与小许配型成功。为了给儿子捐肾,刘女士开始听从医生的建议,适当减轻体重。“从2015年夏天开始,我每天早、晚都出去暴走,一天30多里路,体重从140多斤减到了现在120多斤。”刘女士说,“只要儿子能够活下去,让我用命去换都行。”
在接受了血液透析3年零3个月之后,最终由母亲提供左肾,小许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了亲体活体肾移植手术。更为巧合的是,小许恰巧是在医大一院器官移植科做了移植手术的第1000例患者。手术后,小许终于能够像正常人一样小便,皮肤有了光彩,饮食也逐渐恢复。
肾源紧缺 超300名患者仍在苦等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科孟一曼主任介绍,器官移植可以说是生命的“接力”,目前的器官捐献数量还远远不足以满足患者的需求。该院从1992年开展器官移植手术以来,至今已完成肾移植743例,其中亲体活体肾移植为10例,其余绝大部分要依靠陌生人的器官捐献来完成移植。目前,我国的器官移植供需比高达1:30。医大一院肾移植的供需比例不足1:10,仍有300多名患者正在苦苦等待肾源。但肾病还可以靠透析维生,很多需要心脏、肺脏、肝脏移植的患者根本无法等待,就因病重而迅速逝去。没有捐献就没有移植,捐献一个器官,也许就能救回一条生命,挽救一个濒临绝境的家庭。公民生前可以向省级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申请人体器官捐献登记,或者病情危重者濒临死亡时,由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提出捐献意愿,并由器官捐献协调员帮助完成捐献手续。
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 唐子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