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国际>>正文

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关键支撑要素

2016-04-14 18:52:33|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编辑:靳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涉及创新发展形势、创新发展重点、创新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发展等四大方面,提出十二个重要的新论断,核心是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这些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创新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升华了对创新发展规律的认识,既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行动纲领。

  关于创新发展形势的论断

  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但总体上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先就要弄清我国创新发展的水平。有人认为中国创新水平已经世界一流,能够引领全球创新,也有人认为中国创新水平属于三流。习近平同志深刻分析了我国创新发展的形势,得出总的判断: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但总体上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这就是指明了我国创新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确定了我国创新发展的历史方位和新起点。

  习近平同志多次谈到这个论断。例如,2014年在中科院、工程院两院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力还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①同年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科技水平整体跃升,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②

  习近平同志的论断是符合我国科技创新实际的。第一,我国科技实力快速提升,主要总量指标已经居于世界前列。2015年,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7100万,连续几年世界第一;研发人员超过535万,也位居世界第一。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1%,连续几年超过欧盟28个成员国的平均水平(1.96%),也超过了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等。研发支出总量有望达到1.43万亿,占全球比重的20%,居全球第二。发明专利申请量突破100万件,连续5年位居世界首位。国际科技论文数量连续6年居世界第二位;被引次数位居世界第四位;从当前趋势来看,我国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和被引用次数,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双双居于世界第二位。

  第二,我国科技水平整体跃升,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变为“同行者”,甚至是“领跑者”。我国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系统、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天河”高性能计算、“蛟龙号”载人潜水、深海钻探技术等,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未来技术方面,我国在量子通讯、量子芯片、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领域世界领先。更重要的是,在很多细分市场上,特别是在民用市场上已经出现一些居于全球产业链高端的技术和产品,如陶瓷太阳能技术、汽车8AT变速器等。据华通明略咨询公司的报告,在全球最具价值的100个品牌中,我国占14个;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在全球最具创新力的50强企业中,我国占据4席。

  第三,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重大创新成果较少,处于“领跑”的领域还不多,大多数领域还是跟跑。关键技术、高端设备对外依存度过高,精密仪器、大型科学仪器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大多数依靠进口。表现在经济上,主要是劳动生产率和排放产出率不高。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必须看清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动向。有人认为新产业革命已经发生,有人认为即将发生,也有人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发生。习近平同志密切跟踪、科学研判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得出明确判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或者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正在孕育之中,尚未到来,但即将到来,突破的能量处于临界积累阶段。这是面向未来的重大判断,指明了转变发展方式和创新发展的战略方向。

  习近平同志一直很注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情况,反复讲到这一判断。例如,2014年在中科院、工程院两院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③

  习近平同志认为,“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④“催生智能制造、互联网+、分享经济等新科技、新经济、新业态,蕴含着巨大商机”。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在传统国际发展赛场上,规则是既定的,我们没有更多主动权。而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到来时,全球产业和经济竞争的赛场将发生转换,新的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将要形成。我们要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导一些赛场建设,从而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表现出一些新的态势和特征。第一,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基础科学领域正在或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第二,群体性技术显现出绿色、智能、泛在的特点。一是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发展;二是围绕新能源、气候变化、空间、海洋开发的技术创新更加密集;三是绿色制造、低碳经济等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四是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带动形成庞大的健康、现代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环保等产业,一些跨国公司纷纷推出节能环保技术和智能型技术。这些变化无不指向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面对这种趋势,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加速推动数字技术同制造业的结合,通过互联网平台汇集社会资源、集合社会力量、推动合作创新,形成人机共融的制造模式,给产业形态、产业结构、产业组织方式带来深刻影响。

  第三,产业变革的基本要素加快积累并逐渐成熟。历次产业革命都有一个共同规律,就是生产方式发生飞跃式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新的科学理论的出现,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大量新的投资热点和就业岗位的形成,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调整并形成新的规模化经济效益,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改变。目前,生产方式质变的能量正在积累,投入无形化、工具数字化、产品服务化、资源共享化、社会扁平化的端倪初步显现。

  关于创新发展重点的论断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关键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传统发展方式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外延扩张、粗放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我国人口众多,如果以传统发展方式实现现代化,以现有发达水平人口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全球现有资源都给我们也不够。出路在哪里,增长动力从何处来?习近平同志深刻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关键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这就解决了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和转换方式的问题,指明了新发展方式创新驱动的根本特征,丰富和发展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为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始终是习近平同志的关注点。2013年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经济已由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⑥2015年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同志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⑦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新发展方式的核心。第一,创新是化解过剩产能、提高产业整体素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根本动力。所谓产能过剩,并不是所有产能过剩,而是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的缺口很大。造成低端产能过剩的原因,就是创新不足,外延扩张、粗放增长。只有依靠创新,才能化解劣质的供给存量,逆势增长。

  第二,创新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是科学技术要素进入生产的过程,也是科学技术价值化的过程。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只能依靠创新。通过创新提供优质的供给增量,创造有效需求,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根本动力。国家的发展集中体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决定的因素则是广泛的不断的科技创新。只有持续的科技创新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

  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和推广应用,才能真正创造价值、驱动发展。否则成果再多,束之高阁,也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习近平同志深刻分析了我国科技力量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支持不足的问题,明确要求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这就抓住了科技促进发展的关键点,指明了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主战场和民生大领域的根本方向。

  2013年在考察中科院时,习近平同志就明确要求,“要优先支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科技领域”;⑧2014年在上海考察时讲,“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决不能仅仅落在经费上、填在表格里、发表在杂志上,而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推动力,转化为人民福祉”。⑨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要“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⑩在当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创新不是发表论文、申请到专利就大功告成了,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⑪

  创造新的增长点,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必须做到“三要”“四对接”。第一,“三要”就是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市场要活,就是主要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使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创新要实,就是科技创新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民生建设大领域,更多靠产业化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尽快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政策要宽,就是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和环境。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创造更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化的新机制,在保护产权、维护公平、改善金融支持、强化激励机制、集聚优秀人才等方面积极作为。

  第二,“四对接”就是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产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全面创新。在工业时代,创新主要是科技创新,核心是研发活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把我们带入智能时代,创新仍以研发为核心,但不限于研发。从创新投入来看,科技创新是一种“三角形”结构,由研发资本、知识资本、催化资本组成;从创新内容来看,创新是一种“软硬”复合的结构,由以科技(狭义)为基础的创新与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组成。因此,创新除了研发这种形式,还包括创意、设计、标准、品牌、大数据、经营管理、市场开发,以及科技金融等形式。习近平同志根据创新结构和创新形式的新变化,深刻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就是要推动全面创新。这就把创新从工业时代提升到了智能时代,由单纯的科技创新扩大到科技界、产业界、社会各方面参与的全员创新。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