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中央部门首晒纪检预算 国资委有550万元
京华时报制图 谢瑶
原标题:部分中央部门首晒纪检预算
昨天,上百家中央单位开始陆续晒出各自的预算账本。随着各界对纪检监察工作的日益关注,今年公众得以在几十家单位的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中,首次看到针对派驻派出机构年度纪检监察事务支出的预算情况,如国资委今年的相关预算有550万元。
□特点
1 公开时间有所提前
记者了解到,2014年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预算、决算及报表,应当在批复后20日内由各部门向社会公开,并对部门预算、决算中机关运行经费的安排、使用情况等重要事项作出说明。
记者了解到,2015年中央部门在预算法规定的时间内,于4月17日公开了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今年报送全国人大审议的中央一级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共计100个,受到今年4月17日是周日并非工作日等因素影响,今年的中央部门公开时间有所提前。其中财政部作为相关主管部门,昨天上午就公开了自身的2016年部门预算情况。
2016年是中央部门连续第七年推进部门预算公开,也是按照新预算法公开中央部门预算的第二年。
2 公开内容更加细化
财政部介绍,今年各部门的公开内容更加丰富和细化。各部门会向社会公开部门收支总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表、一般公共预算“三公”经费支出表等8张预算表,从中可以看出各部门收支总体情况,以及财政拨款收支预算安排情况。除涉密信息外,今年公开更加细化,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公开到支出功能分类项级科目,其中基本支出进一步细化公开到经济分类款级科目。
此外,社会关注度高的“三公”经费,仍按“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公开。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细化公开公务用车购置费、公务用车运行费两个项目,增加透明度。
据悉,今年中央各部门还将公开本部门职责、机构设置,并对部门预算收支增减变化、机关运行经费安排以及政府采购、国有资产占用、预算绩效等情况予以说明,对专业性较强的名词进行解释。
3 单列纪检监察支出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纪检监察部门持续开展的“打虎拍蝇”行动,使得各界对于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格外关心。今年公众得以开始了解到有关单位在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中,针对派驻派出机构年度纪检监察事务支出的预算情况。
记者了解到,这也是各公开部门初次公开各单位在纪检监察支出方面的有关预算情况。如教育部今年在一般公共服务的纪检监察事务支出中,涉及派驻派出机构的预算数有400万元。此外,国资委有550万,人社部有200万元,卫计委有180万元,财政部为160万元,交通部是110.54万元等。
相关部门在公开文件中解释,一般公共服务(类)纪检监察事务(款)派驻派出机构(项)的2016年预算为新安排预算。其主要原因是按照《关于加强中央纪委派驻机构建设的意见》规定,派驻机构工作经费在驻在部门预算中单列,2016年起将中央纪委派驻纪检组开展工作的专项业务支出单独列支。
◎三公预算
国税总局同比降超1.5亿
记者发现,在我国厉行节约的大背景下,大量部门的三公支出都出现了下降。其中,国家税务总局2016年的三公预算同比减少了15107.63万元,降低了10.16%。其中公车费同比减少2114.99万元,降低1.94%;公务接待费同比减少12992.64万元,降低34.08%;因公出国费则持平。税务部门表示,这主要是按照中央八项规定要求,严格控制了三公经费支出。
不过,也有少数单位的三公费用出现了上涨。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其2016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4396.88万元,比2015年预算数增加850万元,这主要是其因公出国(境)费2016年预算数比2015年预算数增加850万元。发改委方面解释,这是其相关工作职责和重点任务增加所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发改委,有关涉外任务持续增长;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工作不断加强,赴外协商谈判任务大幅增加。
此外记者发现,今年中国社科院部门预算安排购置车辆3辆,全部是部级干部用车。
□观点 建预算公开平台 通过财政大数据强化监督
预算问题专家叶青(微博)在就这次预算公开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呼吁,应及早建立全国统一的预算公开平台,使公众能够随时通过这个“财政大数据”的平台来实现对预算和财政的监督。
京华时报:中央部门预算公开多年,但基本不会在网站上答疑或解读。公众担心,欠缺良性互动,这种外行不懂、内行看不到核心内容的专业性要求高的预算公开,是否存在沦为“鸡肋”的可能?
叶青:预算公开存在口径不一、层次不一、时间不一、力度不一等问题。时间一过,就没有人关心了。在网上也不易找到,一些问题也是年复一年地存在。建议在互联网时代,建立全国统一的预算公开平台,长久性地放在互联网上。在这个预算公开的网站与APP上,可以找到从中央部委到乡镇的预算。在互联网支持下,希望“财政大数据”能够形成。一旦时机成熟,在财政收支的大平台上,依靠互联网,能够随时看到“财政大数据”的采集、公布,而不仅仅是预算的公布。
京华时报:预算公开这些年确有一些“挤牙膏”式的个别进展,但未有实质性的重大突破。这是否可能与一些部门不愿将非规范性收支“乱象”一下子完全暴露在公众视野下有关?
叶青:预算公开5年多来,每年都有进步,但还是不尽人意。主要是项目之间的财政关系没有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来,再就是大的项目细化不够,让大家不能一目了然。比如,“其他收入和支出”等,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诟病。最近在经济下行背景下,非税收入增加过快,也容易违背“经济决定财政”的基本规律。税收不够,非税收入补。这是值得各级财政机关、人大政协关注的大问题,否则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之下,企业倒闭、民负加重就在所难免。
京华时报: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副主任刘修文透露,中央预算中包括党务部门的预算,部门预算都应当依法公开。不过记者发现,在中央部门预算公开时,公开的中央党务部门只是凤毛麟角。如何能够促使更多中央党务部门公开部门预、决算?
叶青:党务部门预算公开需要至少3年左右的等待。普通百姓可能更关心治安经费、反腐败经费,以及党务部门的经费预算等,如统战部、组织部等部门的预算,到底我国的统战成本是多少;这些部门的人均经费与政府机关的人均经费有什么区别;公车经费、招待费用、出国经费是多少等。但在反腐败力度加大的过程中,纪委办案经费增加是可以理解的,这也是社会净化的成本。
京华时报:同样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刘修文还表示,预算审计中屡审屡犯的问题一直存在。为解决预算审计中屡审屡犯的问题,包括预算编制、执行和审计,还要进行哪些改革?在审计风暴后,是否需要再刮起审计整改的风暴?
叶青:审计发现问题,在人大公布问题,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纠错”。正如法院审判容易、执行困难一样,审计也是纠正难。一方面,财政收支规模越来越大,审计任务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审计出来的问题也容易一犯再犯。建议人大、政协、审计要提前介入,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就要避免一些问题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