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珥:澳对华与其扮“胡狼”不如做“桥梁”
史上规模最大的澳大利亚官方代表团日前访问中国,试图拓展更大规模的经济合作空间。
在经济和政治两个领域,澳大利亚的对华政策越来越展现出“双轨制”的特性:经济上不断寻求与中国扩大合作,政治上则似乎倾向于扮演美国遏制中国的“副警长”角色,尤其近来在南海动作频频,引发全球关注。
五大因素推动澳大利亚在南海表现活跃
不久前,澳大利亚军队首次派兵参与美菲联合军演,舆论普遍相信,军演主要针对的是中国。另外,澳大利亚国防部此前还公开表态,透露出追随美军、派遣军机和军舰在南海巡航的倾向。我认为,澳大利亚在南海表现活跃,背后的原因大致有:
首先,自身经济与安全的需要。澳大利亚有60%的海上贸易需通过南海航道,因此的确对南海有强烈的关切。与美国作为地理上纯粹的“域外国家”不同,澳大利亚至少还可算是南海的毗邻国家。
其次,配合美国大战略。澳大利亚的基本国情是“大国寡民”,国土广袤、人口稀少,其军队包括预备役仅有8万人,国防主要依靠老大哥的保护——先是英国、后是美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三国还订立了军事同盟,至少在防务领域,澳大利亚是美国不折不扣的“小兄弟”。
第三,选举政治作秀。澳大利亚每3年进行一次全国大选,选举政治的特点之一就是制造议题、吸引眼球。在这点上,澳大利亚与美国相似。不过,相对来说,在澳大利亚渲染“中国威胁论”的市场比较狭小。
第四,增加对华谈判筹码。澳中两国虽然经贸关系密切,但贸易的依托度并不对等:澳大利亚此前的对华出口主要是矿产品,对中国而言可替代性很弱,需求刚性强劲;中国的对澳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对澳洲来说可替代性很强,更多的后发国家如越南、泰国等都可以作为替补。诸如此类的不均衡直接影响到双方经贸,导致中国对澳贸易长期逆差。但是,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对澳产品的依存度大大降低,澳大利亚亟需寻找新的筹码。
第五,大国情结推动。随着澳大利亚近二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和国力强盛,其精英阶层不再满足于仅仅担任南太平洋诸岛国的领袖,大国情结急剧上升,不断试图在更大的地区和全球事务上发挥更大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与其在南海上的强硬姿态不同,澳大利亚也在一些方面展现了相对柔性的对华姿态:如美国第一次派军舰到南海宣示“航行自由”后,澳大利亚并没有中断与中国的海军联合演练;再如其不顾美国的强烈反对,同意中资企业租赁达尔文港,并坚称这无损国家安全。
对华采取“胡狼外交”不如更好发挥平衡作用
在不久前公布的《国防白皮书》中,澳大利亚政府承认,随着国力和军事现代化的提升,中国将寻求在地区内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将拥有更大的能力承担地区和国际安全的责任。《国防白皮书》认为,中美之间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双方爆发“大的冲突”的概率很低,但是针对东海、南海等一些分歧可能导致“摩擦”。《国防白皮书》认为,中美之间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关系,将是今后20年间影响澳大利亚防务安全的最大因素。
应该说,新版《国防白皮书》的基调,与2013年澳大利亚政府发布的另一白皮书《亚洲世纪中的澳大利亚》类似。在2013年的白皮书中,澳大利亚明确表态欢迎中国的崛起。显然,这样的姿态展现了其政策中有别于美国的一面。
在澳大利亚看似矛盾的对华政策背后,闪耀着美国式“胡狼外交”的影子。所谓“胡狼外交”(Jackal Diplomacy),也被一些历史学家称为“搭便车外交”,指的是十九世纪后半叶美国奉行的对华政策。为了追求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与欧洲列强一样的利益,美国对中国从不挑头打压,而是跟着英、法等“狮子”后面“捡漏”,对于中美双边关系则强调对话、友谊,从不主动对抗。这一政策由林肯政府的国务卿西华德力推,成为其太平洋战略的基石之一,取得巨大成果。直到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随着美国国力提升,无法继续藏在“狮子”背后,“胡狼”的角色才告终结。如今澳大利亚的南海角色定位,颇似“胡狼”,跟着美国这头“狮子”后面,对于澳中双边关系则强调合作、友谊、互补。
“胡狼外交”的最大难点在于不能跟狮子跟得太紧,狮子倘或一个急转身,扬长而去,“胡狼”就必须单独直面对手,硬着头皮收拾残局。尤其是美国这样的“狮子”,从来都是将自己的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对小兄弟们“始乱终弃”的事情没有少做。
其实,澳大利亚完全可以推行远比“胡狼外交”主动积极的对华战略,那就是利用自己在中美大博弈中的砝码地位,推动中美在最为敏感的防务领域化解对抗、增进对话,发挥好平衡器的作用,这样既能更好地为澳大利亚谋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也能加快澳大利亚迈向完全独立自主大国的进程。(雪珥 澳大利亚华裔独立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