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国际>>正文

不能让学生成为环境风险的“检测者”

2016-04-21 08:54:18|来源:光明网|编辑:梁生文

  常州毒地事件仍在发酵,这边又再次出现“毒学校”的新闻。4月19日,江苏海安县城南实验学校多名家长反映,他们近日发现孩子不同程度出现流鼻血、身体瘙痒等症状,极个别孩子出现脱皮。家长称,在学校能闻到一些刺激性气味,怀疑是从周边化工厂传过来的异味,要求环保局给出答复。海安官方表示,会在网上公布相关检测数据。同时,已勒令附近3家化工企业停产整顿,另有两家企业即将于20日起停产。

  如果说常州学生“中毒”事件中,被暴露的化工厂旧址的毒土地反映的是一种污染过去时,那么海安县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则已然呈现的是一种污染进行时。尽管相关调查结果还未公布,但从当地对于化工厂的停产整顿行动来看,学校周边的化工厂恐难逃干系。而无论是常州代表的过去时,还是海安的现在进行时,当地学生都首先成了所在地环境风险的被动承受者。

  近年来,“毒学校”现象时有发生,从“毒跑道”到“毒空气”,再到“毒土壤”,生发原因不一而足。但都无一例外的直接构成对于学生的伤害。不管是从常识还是从相关制度的要求来看,学校的选址都必须要有更为严格环境标准。然而现实中,要么出于疏忽,要么出于利益原因,学校环境质量的“红线”一再被突破。如在常州事件中,学校未批先建,选址在化工厂旧址附近就被指“是为了腾出位于常州市中心的黄金地块”;海安事件中,到底是先有学校还是先有化工厂,暂时还未有明确的相关信息披露,但学校与含有大量化工厂的工业园做邻居,显然无异于给学校的环境安全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这方面,对于化工厂和学校的选址,理当有提前的“冲突”协调机制,而非到了学生身体出现问题再来进行事后的治理。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当前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用地的紧张,学校选址向城市外移,成了不少地方的共同选择。这种行为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无可厚非。但正如最近所曝出的学校环境安全问题所示,这个迁移过程中,如果不对学校环境有足够的重视,就很可能加大学生的环境风险。比如既要考虑到所选校址目前的环境状况,也不能忽视对既往环境状态的追溯。所以,在学校选址上,理应做好充分的信息公开,并征求公众意见,防止“暗箱操作”带来后续的环境问题。

  当然,在关注“毒学校”现象时,也不应该忽视另一个问题,即“毒学校”虽然引发了社会的关注,但并不意味着,在当地受到环境污染伤害的只是学生与教师。应该看到,学生之所以最先被发现问题,只不过是由于未成年人对于环境污染表现得更为敏感,所以也就更早的暴露出“身体反应”。如常外学校周边小区居民其实早就反映过附近化工厂修复时所散发的异味,而海安这起事件中,早在2013年和2014年当地环保局就对园区进行了废气整治,可见“废气”的存在并非新近才出现。而到了学生出现了身体上的严重不适才进行全面的关停整顿,不能不说治理上存在侥幸心理。

  学校必须远离环境风险区,更不能让学生的身体成为环境质量的“检测工具”,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能只以“不伤害学生”为底线。多起安全事件曝光后,理当为学校周边的环境治理敲响警钟,到底还有多少学生暴露在环境风险之下?不容再被忽视。比如有必要对学校周边环境设立专门的质量检测和观察站,以提高防范能力。同时,学校环境风险的暴露,也再次提示,对于化工厂的违规排放,治理力度还并未达到让人放心的地步。(朱昌俊)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