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人士沉痛悼念大师梅葆玖 戏曲艺术传承引发关注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李琳):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大师梅兰芳之子梅葆玖25日11时在北京逝世。从26日天开始,中国社会各界纷纷前往北京京剧院为梅葆玖先生设置的灵堂,对这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进行悼念。在缅怀京剧大师的同时,人们不免对京剧乃至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也有些担忧:在这些具有影响力与号召力的名家去世之后,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究竟会走向何处?
4月26日,梅葆玖先生的灵堂在北京京剧院设置,梅葆玖先生的家属,李胜素、于魁智、胡文阁等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界、文艺界众多人士,以及闻讯而来的戏迷、观众,一个个走到梅先生的遗像前鞠躬哀悼。
梅葆玖先生的弟子,著名梅派传人李胜素,回忆起与师傅11月份同堂演出的约定时情绪激动落泪,表示会努力完成师傅的愿望,把京剧《大唐贵妃》带给观众。“老师一直跟我说要恢复《大唐贵妃》这个戏,也一直在协调日程。因为我们是11月份要去澳洲演出,我们把档期都已经协调出来了。当时老师说他也要登台,便装为大家演唱《梨花颂》,可是……(叹气)”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也回忆了当年自己主演舞台剧时,曾得到梅葆玖先生的很多指点。“排演过程中梅先生都是亲力亲为,来给我们言传身教,具体指导。在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上,梅先生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对京剧艺术的发展,梅先生也做出了大贡献。”
正如这些京剧界人士所言,梅葆玖作为梅兰芳子女中唯一继承梅派艺术的传人,一生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对当今京剧界来说举足轻重。梅葆玖的离去不仅让梅派艺术失去掌门人,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京剧乃至是戏曲艺术今后如何传承发展的思考:在这些具有影响力与号召力的名家去世之后,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究竟会走向何处?
作为中国古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一直以来深受人民群众所喜爱。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周龙表示,近年来,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以及一些老一辈戏曲表演艺术家的仙逝,戏曲艺术的确是存在一定的传承危机。不过,如果辩证地来看,这种危机也可以看作是戏曲艺术进一步发展所迎来的机遇:“很多经典的剧目,包括有些剧种,可能就剩下一两位能代表这个剧种的代表人物,但由于学习的人、观众群等都在萎缩之后,可能这个文化的形态就丢失了、消亡了,这的确是一种危机。但同时,大家看到了这个危机,不管是业内业外都在关注,提出要进行抢救,进行传承,所以危机之外,对于我们当下戏曲艺术的传承也是一种机遇。”
老艺术新传承,要注重对戏曲文化和传承进行抢救保护。在这方面,国家已经在做出努力和尝试。比如文化部推出的京剧“像音像”工程,给戏曲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工程以精品意识、工匠精神把最好的戏曲艺术家、最好的戏曲作品拍下来,以影像资料的形式保住戏曲的精髓和根脉,以供戏曲研究者研究学习、以供戏曲表演者观摩传习、以供戏曲爱好者欣赏品鉴,以确保戏曲传承不熄。
周龙表示,回看梅葆玖先生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推动梅派京剧的发展与创新。这也给了后人启示,戏曲文化的传承,还需要在留住戏曲精髓的基础上,对戏曲内容和形式创新进行探索,使戏曲在创新中进行传承与发展:“很好的继承是为什么?就是为了发展,但发展就是一个创新。好的艺术大师大家,都是在很好的继承的基础上,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为什么不同的流派不断地产生呢?就是因为他们在继承完了一定要进行创新,创出自己流派。如果想要让一个艺术永葆青春,要永久传承的话,你就要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这样才能让艺术得以星火相传。”
此外,戏曲的传承还需要培育大众化的消费市场,使戏曲成为大众化的文化消费产品。比如通过推动戏曲进校园,培养孩子们对戏曲的兴趣。其次,通过推动戏曲下乡、进剧院等形式,在全社营造热爱戏曲、崇尚戏曲的社会氛围,使戏曲成为大众文化。最后,政府应当为戏曲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通过把戏曲艺术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加强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等方式,开创戏曲传承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