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煤矿工人三年转型记 46岁要考证比高三党还拼
原标题:老煤矿工人三年转型记 46岁要考证比高三党还拼
对于梁永生而言,这三年的改变或许比此前四十多年都大。
他从横河煤矿的机电维修工变成了邹城圣琪酵母公司的安全生产部长,不仅学会了用电子邮件自动办公,还在46岁时考取了国家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
48岁,一个大多数人的人生已经被定型的年龄。尽管梁永生最初属于被动调岗,但他这三年非典型的转型之路,却能给人以不同的启发。
原来在矿上上一两个小时班
15 日早上7 点半,梁永生比往常提前半个小时来到办公室。第一件事,打开电脑把公司的相关邮件全部看一遍。“现在都是无纸办公,公司有什么文件,都靠电子邮件传递。”
8点整,其他同事陆续走进办公室,梁永生穿好工作服,走进酵母生产车间。嗡鸣的车间内,梁永生挨个检查机器,并和工人交谈近10 分钟,仔细吩咐需要注意的各个细节。随后他又走进锅炉车间,爬上5 米多高的锅炉顶,查看压力表运转情况。从8 点到9 点50 分,梁永生检查了大小罐体近200 个,跟在他身后的记者的计步器显示,一共走了8200 步,而梁永生爬上爬下,距离更长。他说,这样的工作他每天上午和下午各一次,每次步行五六公里。山东圣琪酵母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部部长,这是48 岁的梁永生现在的身份。而在2013 年10 月前,他是横河煤矿运转工区一名普通工人。
“当时在矿上我主要负责矿井上面和下面电器的运转、水暖锅炉等,上午上一两个小时班,就没什么事了。”在梁永生的意识里,横河煤矿曾经为数千家庭提供了旱涝保收的铁饭碗,他在2010 年特意从邹城一家化工企业转到煤矿上班,就是觉得煤矿可以让他的生活更有保障。
2012 年,全国煤炭销售形势急转直下,横河煤矿的母公司宏河集团经营压力巨大。也在那时,已经成立十年的老圣齐生物因为投入小装备低端,面临倒闭破产。后来,宏河集团投资圣齐成立圣琪生物,依托周边60多万吨红薯资源,发展酵母深加工。新公司成立,人员紧缺。作为管安全的老员工,梁永生接到一纸调令,他从横河煤矿调入圣琪酵母,负责安全管理。
刚开始,梁永生有些不舍。“我年龄大了,想着能从矿上熬到退休,不想再担太大的责任。”梁永生说,按照宏河集团的规定,女工45 岁就要内退,他妻子已经内退4 年多,当时孩子还在上大学,万一干不好被辞退,一家人连个正常拿工资的都没有。
曾经的老工友开始担心“饭碗”问题
梁永生当初顾虑重重,目前仍在横河煤矿工作的工友张善玲却有些“嫉妒”。
“老梁这一步走得太好了,升了职不说,工资已经将近5000元了,我还不到3000元。”从2010年至今,张善玲一直在横河煤矿井下进行皮带的维修工作。“去年12月份的安全奖还没发,至少拖欠了三个月的工资……”唠叨起这些,张善玲感觉不到曾经作为煤矿工人的骄傲,反而越来越焦虑。
从上世纪90 年代起,煤矿行业日渐红火。许多人觉得,当上矿工就吃上了公家饭,一辈子不用愁。在2000年前,济宁许多煤矿流行“十个10”,每到春节前都会发10斤油、10斤肉、10斤带鱼……到了2001年,煤矿效益越来越好,开始直接加发奖金。
正是这种“福利效应”,梁永生、张善玲才会选择煤矿。但从2011 年起,由于供过于求,煤炭行业步入萧条期。“虽然宏河集团作为邹城市重点国有企业,减员及降薪都没有其他一些煤矿那么猛,但奖金不能按时发放,大家心里多少会有些想法。”
“老梁现在至少暂时不用担心失业和减薪了,听说还考了国家级的证书。”张善玲的口气有着说不出的羡慕,他口中的“国家级证书”,是梁永生用了两年时间考下来的国家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这才是他端得起“铁饭碗”的保证。2013年转入圣琪酵母后,梁永生觉得无比焦虑,为了让自己适应得更快,只能先加强学习,国家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成了他的目标。
“两年前开始准备,我当时已经46岁了。”梁永生说,年纪大了记忆力开始下降,学习的艰苦可想而知。由于生产任务重,梁永生只能利用下班之后或者一周一天的休息时间来学习,他每天基本学到凌晨两三点钟,有时候说梦话都在背内容。“我觉得现在的高三学生都没我用功,妻子和孩子都觉得我疯了。”梁永生一次就考过了,前不久刚刚拿到证书。
不敢迈出第一步转型永远都很难
据梁永生介绍,目前在圣琪酵母,从横河煤矿转岗过来的工人有100 多人,其中大部分以后勤服务岗为主。还有一些人是从集团的其他老企业转过来的,逐渐适应了新岗位,比如37岁的朱明慧。
朱明慧原本在宏河集团下属的开来化工工作,是一名普通的车间工人。2006 年厂里效益不好停产,干脆给工人放起了长假。迫于生计,她开了个水管管件安装的小门面,到了2014年,厂里突然通知她来圣琪生物上班。
“我想好歹也是份工作,就来报到了。”进入圣琪后,朱明慧干上了包装工。“接了订单就包装好,交给快递公司发走。”朱明慧一边干着包装工,一边默默观察着产品的流向。一年后,圣琪旗下的圣家乐购开始设立线下宣销体验部,但基本没有盈利。“我比较了解产品流向,就主动提出转岗,不给工资也要干这个活。”
朱明慧是个“门外汉”,要主动找人家谈业务,一开始嘴都张不开。“记得我的第一个大客户是兖州一家代理商,想让对方代理一款面粉,分销给济宁和周边的蛋糕店。”朱明慧说,这个代理商生意做得很大,对她手上的新款面粉根本不感兴趣,所以刚开始接触时,打电话对方都不接。朱明慧“厚着脸皮”主动上门介绍,变着法地说服对方,前后折腾了三四个月才成功。
到如今,朱明慧已经习惯身上那套干练的职业套装,站在洽谈室的投影机前,向客户介绍产品时侃侃而谈。
“就像朱明慧一样,原来在封闭的小型社会圈里,视野很难开阔,现在能跟社会有更多的接触,每个人都被改变了。”梁永生说,可能很多人最初转型不是心甘情愿,但当你有勇气跨出第一步时,就会有更大的力量,推着你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