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泰戈尔作品的佼佼者
在中国,泰戈尔作品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但第一个因研究泰戈尔作品而获得学位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的刘建先生。1981年,在中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主持的答辩会上,他宣读了论文《试论泰戈尔的短篇小说创作》。他的精当论述获得在场专家的好评。他顺利通过答辩,并获得硕士学位。在接受我的采访时,他深有体会地说:“泰戈尔短篇小说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和深挚的情感。他的短篇小说对印度农民充满真诚的同情,这种真情是非常动人的。由于他是一位诗人,他的短篇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特别是他的早期小说,像诗一样优美,也就是说他的小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这是他小说最主要的艺术魅力所在。”
谈到泰戈尔短篇小说寓意深长的结尾时,他说: “(泰戈尔)的短篇小说篇幅比较短,小说的结尾往往出人意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技巧”
中国首位研究泰戈尔作品《吉檀迦利》获得博士学位的是曾琼女士。2006年8月至2007年7月,曾琼申请到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印度政府奖学金,前往印度国际大学孟加拉语系学习孟加拉语文学。她在研究比较了我国《吉檀迦利》的多个译本的基础上撰写了的论文《重读经典:吉檀迦利翻译与接收研究》,2009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在谈到为什么以《吉檀迦利》为研究对象时,她说:“之所以选择《吉檀迦利》来研究,是因为该诗集是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影响巨大。泰戈尔在《吉檀迦利》这本诗集中,面对他信仰的大神,阐述了他的政治立场、哲学观点、文艺理论;倾诉了他的喜怒哀乐;描绘了他的理想王国。阅读这本诗集,可以深入了解泰戈尔的思想体系。此外,它可为中国的翻译文学提供借鉴。”
曾琼回顾了在国际大学学习的那段美好时光。她说:“在那里学习生活,我对泰戈尔的文学世界、诗歌意象有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只有在泰戈尔生活过的环境中研究泰戈尔,在他那种语言环境中读他的诗歌,才能对泰戈尔描写的雷雨、黑夜的有关意象有真切的感受。
刘潋是中国研究泰戈尔作品的后起之秀。2007年她完成她的硕士论文《泰戈尔诗歌中的湿婆意象》。湿婆是毁灭和再生之神,他的名字意思是“仁慈”或者 “吉祥”。 湿婆是最能体现印度教诸神复杂和双面性的神祗。他既善良又可怕,既冷漠又热情,既是破坏者也是创造者。在谈及为何以湿婆意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时,刘潋说,湿婆能很好地表现出泰戈尔本性中根深蒂固的矛盾性和多重性。她说:“湿婆的地位相当于是泰戈尔心灵的一个容器。因为作家尤其是诗人,他在反映生活空间的时候往往把自己的思想投射到意象里。泰戈尔的诗歌更注重反映内心,所以在他的诗歌里反映出他自己很强烈的一种二重性和矛盾观。他在表达对社会的不满时,就经常使用湿婆这个意象,试图通过湿婆表述他对解决社会问题的看法。”
泰戈尔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的社会实践涉及社会政治、宗教哲学和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在文艺园地,从创作到理论,他均有建树。而这一切的交汇点恰恰是泰戈尔的诗学思想。2004年,以其论文《泰戈尔诗学比较研究》第一次全方位地向中国学术界展示了泰戈尔的诗学思想的,是中国印度研究会理事、青岛大学教授侯传文先生。他是中国以泰戈尔诗学比较为内容,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人。问及为何选择泰戈尔诗学比较为研究课题时,侯教授说,泰戈尔是一个跨度非常大的人物,从文学艺术到社会政治、宗教哲学和文化教育,都是他的活动领域。他说:“因为在国内外,对泰戈尔作品的研究已经比较多了。但对泰戈尔思想,特别是文学思想也就是诗学思想的研究,还相对薄弱。所以当时就确定研究泰戈尔诗学。这个诗学思想从广义来讲,是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
候教授对泰戈尔诗学思想体系做了一个大致概括。比如有 “人格论”、“情味论”、“欢喜论”、“韵律论”和“和谐论”。候教授解释说: “‘人格论’是文学表现论,‘情味论’是文学美感论,‘欢喜论’是文学目的论,‘韵律论’是文学创作论,‘和谐论’是审美价值论。这个体系,我们从泰戈尔的一些论著中都可以明确感受到。”
包括侯传文、刘建、曾琼和刘潋在内众多中国学者,在研究泰戈尔作品上显示了日益高涨的热情。他们的研究成果,从文学理论的角度,为中国读者展示了一个崭新的泰戈尔形象。
(记者王海曼 2011年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