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为在沙漠里种活这些树 "治沙狂人"荒野生活5年

2016-05-04 16:24:52|来源:新华网|编辑:杜军帅

  新华网银川5月4日新媒体专电 题:“治沙狂人”余绳鑫心中的那片绿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许晋豫

  78岁的余绳鑫站在宁夏银川灵武市大泉治沙林场一片沙脊上,看着刚吐嫩芽的小树林,难掩喜色。他像个孩子一样,跑东跑西地给大家介绍这个是柠条、那个是沙拐枣……为了能在沙漠里种活这些树,余绳鑫带领一家在恶劣的环境下做了8年实验。

  从“发明达人”到“治沙狂人”

  1958年,余绳鑫从武汉粮食工业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宁夏粮食厅,工作期间,爱好钻研的他发明了稗子脱壳机和去稗筛。后来,他被调往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动力科,在排查锅炉炉排高温融化故障之余,他改造的炉排获得了第四届全国发明博览会银奖。

  宁夏三面被沙漠环绕,吃了不少生态破坏、风沙肆虐的苦。年轻时,余绳鑫就有一个治沙梦。退休后,这个梦依然萦绕在他的心头。

  “我刚来宁夏的第一年,当时(住处附近)的火车站还没有建成,我们白天工作晚上还要轮班看粮食,为了看得清楚,宿舍的窗户只能彻夜大开。第二天醒来满嘴、满鼻子都是沙子。那时候心里就琢磨怎么治沙,让宁夏的风沙小一些。”余绳鑫说。

  人与沙漠和谐共处,需要摸清沙子的脾性,也需要科技的支撑。为此,余绳鑫2003年拉来两卡车沙子在银川市苗木场做了一个模拟“沙漠”,与在林业单位工作的儿子、儿媳做起了实验。经过多次尝试,他们发明了没有盖子的长方体治沙构件。这个发明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它不仅能够为苗木挡风,还能有效减少沙地水分蒸发量。这让余绳鑫在2006年获得了发明专利。

  为了让治沙成果更有说服力,2010年,余绳鑫带着从自治区科技厅争取到的研究课题,与老伴儿文润珍到银川灵武市大泉治沙林场开辟了7亩“试验田”。

  他将“试验田”选在条件最恶劣的沙脊上,在无需灌溉的条件下任其“自生自灭”。用余绳鑫的话来说,他们是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做实验。就这样,余绳鑫与老伴儿开始了长达5年的“荒野生活”。

  “老骨头”啃下“硬骨头”

  与模拟沙漠相比,在毛乌素沙漠的沙脊上植树完全是另一个概念。由于沙脊完全是由风吹起来的,风沙侵蚀严重而且蓄水能力差,植物很难扎根。因此,沙脊成为治沙中最为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为了让父亲的实验结果有科学数据支撑,余绳鑫的儿子、儿媳每周末都会到“试验田”帮着测量湿度、温度、土壤有机质等数据。大泉治沙林场被老两口的精神所感动,专门为他们腾出一间房子做宿舍。即使如此,余绳鑫老两口住的地方离试验田还有好几公里,周末全家上阵时电动三轮车载不动,只能走一截,推一截。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