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强奸美国”?警惕反贸易成为美政客的“政治提款机”
5月1日,美国共和党总统参选人特朗普在印第安纳州韦恩堡举行竞选集会时,猛烈抨击中美贸易赤字问题,并首次以“强暴”一词形容中国对美国贸易的支配优势,再次让人领教了他的口无遮拦。背后折射出的是美国民粹主义的高歌猛进,反贸易、反全球化已成为美国政客的“政治提款机”,中美关系是其中的主要受害者之一。
特朗普关于中美贸易关系的论调早已过时。特朗普此前曾多次妄评中国货币政策,称中国贬值货币换取在市场上的优势,让美国面临长期赤字,数以千万的制造业岗位流失。事实上,汇率问题早已是“陈词滥调”,当前美国工作岗位流失与中美贸易赤字无关,而与美国经济增长直接相关。2009年中美贸易赤字降至3250亿美元,但却未能为美国创造更多就业;而2006年中美贸易赤字创最高纪录,但当年就业市场回暖,失业率仅为4.4%。当前美国贸易赤字上升,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先于其他经济体复苏,消费者支出增加,美国进口增加,而全球经济低迷,美国出口减少。
人民币汇率与美国工作岗位流失更没关系。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近期发布的图表显示,在2012年中期以前,人民币存在低估现象,但以后汇率逐渐显现与经济形势相符的走势。在过去6年中,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了近5%,而同一时段全球其他主要货币对美元贬值。2015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人民币“不再低估”。随着中国经济从依赖出口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转向刺激居民消费,中国的贸易优势正在逐渐减少。
美国贸易赤字、就业岗位流失归根到底在于其自身。美国劳动力市场虽然持续改善,失业率降至4.9%,但劳动参与率仅为63%,低于金融危机前水平,新增就业多为中低收入岗位,中产阶级持续萎缩。美联储主席耶伦曾指出,失业率夸大了劳动力市场的进展程度。低就业、低薪酬趋势难改,令他国对美国贸易条件恶化,美国在贸易赤字、就业岗位流失等问题上变得更加敏感。美国皮尤中心的民调显示,43%的美国选民认为美国与他国贸易是一件“坏事”。但发动贸易战可能有助于那些已经失业的工人发泄情绪,却不能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实际上,若在美国进行电子、纺织等低端生产环节,成本因素将导致生产和销售减少,进一步减少就业岗位。
特朗普式语言的背景是美国中产阶级持续萎缩,民粹主义高歌猛进。
特朗普虽口无遮拦,但其竞选口号“让美国再度强大”却安抚了民众对美国衰落论的忧虑,其极端言论,更迎合了中下层群体因压抑而愈发抬头的极右思潮,民粹主义势力借机崛起。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国内的反贸易和反全球化氛围愈加浓厚,反全球化主义者得到民众的狂热支持,而公开支持贸易自由化的政治人物容易遭到猛烈批评。总统参选人作为精明的政客,更不会公开碰这个火药桶,而是对贸易自由化采取保守甚至强烈抵制的立场,其目的主要是拉选票。同时,对现任政府的批评越猛烈,就越容易博得民众支持。希拉里在任国务卿时是跨太平洋经济协定(TPP)的支持者,参选后却在此问题上同奥巴马政府切割,在贸易问题上的立场渐趋保守,也是无奈之举。而中国对美贸易顺差最大,将贸易政策的矛头指向中国,更容易吸引媒体关注并赢得选票。许多参选人都在拿中国问题做文章,特朗普则是其中用词最不讲究的那一个。
展望未来,当前的形势决定了政治环境必将是预测中美经贸关系的重要因素,美国国内政治氛围趋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为缓解国内压力,美国财政部已将中国纳入贸易伙伴“监测名单”,将对名单上经济体进行密切监控,若满足其新设量化监测他国汇率政策的三大指标,将被列为汇率操纵国,美国政府有可能采取制裁措施。贸易制裁甚至可能被扩展至更广阔经济领域。美国公众对中美经贸风险较为突出的担忧是中美投资市场准入水平不对称,认为中国政府通过补贴国有企业进行不正当竞争,直接限制美国对中国直接投资。美经济学家曾指出美国不应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制裁中国国有企业不正当竞争行为,向中国施压,以减少阻碍自由竞争的贸易壁垒。
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有利于缓解美国担忧的,中美经贸关系也是符合两国利益。巩固和打造中美经贸关系对两国关系的“压舱石”作用,在当前显得更加重要。(马雪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