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局:中国地震监测速报预测能力已处国际先进水平
图为发布会现场。新华网 金佳绪 摄
新华网北京5月10日电(金佳绪)在我国第8个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中国地震局9日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召开主题为“科学理性面对地震,有效减轻灾害损失”的新闻发布会,介绍地震监测预报的相关工作,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围绕公众关注的问题进行解读并回答了记者提问。地震局同时在发布会上表示,从今年起将实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制度。
我国地震监测、速报、预测能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地震速报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测定并报出地震的“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地震速报关系到后续的系列应急救援、抗震救灾等重大行动,对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据介绍,我国地震速报发展前后经历了数个阶段,模拟记录时期大约震后一至两小时发布速报,数字记录时期为震后半小时左右发布速报,网络时代地震速报可以做到大约10分钟左右发出。从2013年至今,地震速报实现自动化,自动速报能在震后1到2分钟内给出自动结果,台网中心10分钟内可以给出正式速报结果。地震监测、速报的定位也随着监测台网的密度增加显著提高。
潘怀文表示,我国的地震监测、速报能力在国际上已处于先进水平,特别是针对于发生在我国国内和邻区的地震,“我们有信心给出快速、准确、权威的监测速报结果。”
潘怀文还介绍了我国地震预测预报的能力和水平。目前,我国对于十年尺度的长期预测对西部7级和东部6级左右地震把握相对较好,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对6级左右地震总体预测效果相对较好,对5级以上地震的预测准确率约为30%。
潘怀文表示,由于我国对于地震预测预报的努力从未停歇,我国地震预测预报实践以及实际地震的预测能力和水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地震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与国际同行相比,仍基本处于跟进的状态。
新一代地震规划图下月启用
记者从本次发布会上获悉,我国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将于6月1日起正式实施。有别于以往的历代区划图,新一代的地震区划图取消了不设防区域,整体提升了我国抗震设防的要求,设防标准已经具体细化到乡镇级别,突出强调房屋、工程建筑等抗倒塌的标准,为新时期全面提高我国的抗震设防能力、防控灾难性地震事件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和科学依据。
据了解,对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采取抗震措施提高抗震能力,是减轻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的根本途径,地震区划图是工程抗震的最重要依据。第五代地震区划图全面提升抗震设防的总体要求,地震设防区实现全覆盖,提出四级地震作用概念及相应参数的确定方法,并且以表格形式给出全国乡镇II类场地的基本地震动参数,便于城乡抗震设防和地震风险管理,提出针对高烈度区域进行重点防御的严格要求,做好专门设计。
潘怀文表示,第五代区划图是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所使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重大工程将采取更严格的工程抗震设计要求。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具备综合防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大中型城市防震能力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