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极端天气卷土重来 专家:多措并举提高城市汛期防灾能力

2016-05-11 10:01:16|来源:国际在线|编辑:李邵鹏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林凌):由于受厄尔尼诺现象和全球变暖效应叠加影响,从3月下旬以来,中国南方已经历13次强降水过程。仅5月的暴雨已经导致数十万人受灾。气象专家和防灾减灾学者10日表示,今年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需要加大力度应对主汛期的挑战;针对频频发生的“城市看海”现象,要多措并举提高城市汛期防灾能力。

  据中国气象局介绍,影响全球长达20个月的超强厄尔尼诺事件预计将于5月结束。但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高级工程师、首席专家周兵仍指出,厄尔尼诺对中国的后续影响还没到最严重的时候,“大气、气候对海洋现象的响应具有滞后效应。(厄尔尼诺对)美国的气候大部分的时候在冬季影响非常大,尤其在圣诞节前后是鼎盛时期。所以它对北美的影响表现得比较直接,几乎是同时的效应。而我国处在上游,主要的差异就是滞后性。第二,我国的气候主要是季风性气候,最大的特点是年与年之间的降水变率比较大,导致了我国气候的复杂。今年长江流域面临的汛情、雨情还是非常严峻的,出现洪涝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虽然今年是否会发生类似1998年的全流域型大洪水还不确定,但是大气中发生了许多与1998年相似的气候现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各方面需要加大力度应对主汛期的挑战。

  虽然中国各大城市近年来逐渐提高了排水标准,但每逢汛期来临,频频发生的“城市看海”现象还是戳中城市发展的“痛点”。面对暴雨,并非简单加大排水管直径就能化解。专家指出,特别是北京这样的缺水城市,面对暴雨,一排了之显然不是明智之选。2008年北京奥运时,规划者、建设者把雨水利用技术充分运用到场馆建设中去,因此近年来,奥林匹克中心区未出现过积水,包括在2012年7月21日北京那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中也得以幸免。

  中国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教授李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城市新区建设中更易于采用更高的排水标准,老区域的排水改造也并不困难,“有些绿化带现在围着不让人走的,完全可以往下挖一点,改成下沉式的,来水的时候就可以聚集起来。而且这种改动不像改动一个建筑那么费劲。有些人行道、广场也应该逐渐改成渗水性比较好的材料,比如渗水性比较好的砖、水泥;反正这些人行道的砖过几年也要换,换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个问题。老区改造要多留一些水面、湿地、绿化带。”

  中国于2015年推出了“海绵城市”试点,共16个城市入选。而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也于日前公布。所谓“海绵城市”,简单来说,就是尽可能把雨洪资源化,实现70%的降雨在本地储存和转化使用。这些城市分布在中国多个方位,有的气候干旱,有的降雨充沛,目的就是尽可能探索出适合各城市特点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模式。

  在中国,暴雨预警信号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划分,并规定了相应应对措施。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也通过电视台、电台、网站、手机短信等形式向公众传播灾害天气信息,但在暴雨面前,仍有一些民众抱有侥幸心理。在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之后,北京一家媒体机构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发现近7成的受访者仍不了解暴雨分级预警的意义。

  中国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教授李京指出,除了进一步科普预警制度之外,考虑到雨情和积水程度不一定同步,有关部门也有必要进一步细化水情通报,“真正对于公众出行(影响)更重要的是积水深度,这就是水情。北京市的应急预案提到了水深达到多少需要启动应急预案。现在我们气象有预警,水情也有,但是没有像气象那样公布到每一个公众那儿,还需要通过微信、短信以及街上那么多大屏幕把它宣传出去,让大家迅速改变方案,不走积水的路了,走别的路。”

  今年到目前为止,由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从西太平洋到南海还未有台风生成。气象专家认为,这种异常背后还隐藏着什么别的异常值得关注,也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防灾减灾能力。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