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的世界与共治的平衡——谈互联网治理与网络安全
国际在线报道:近一段时间,几则新闻引起了境内外舆论关注:一是个别境外主流媒体网站,因刊载涉华政治有害信息,在国内遭到技术屏蔽;二是相关部门出台《互联网域名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要求在华开展业务的网站,必须在中国注册域名;三是境外一些媒体和机构再次渲染“中国黑客威胁论”,声称“中国已成为全球网络攻击主要来源”;四是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报告,将中国网络防火墙列入“贸易壁垒清单”。几则消息,聚焦于我国互联网管理机制及相关举措,引发了境内外舆论关注、议论甚至炒作,其中不乏攻击、谩骂和妖魔化声音。对相关问题,必须正本清源,摆清事实,讲明道理,方能消释误解,过滤杂音,排除干扰,为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健康发展,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一、“互联网自由”VS互联网治理
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全球大肆鼓吹“互联网自由”,动辄将其他国家互联网管控措施说成是“侵犯互联网自由”。那么,到底什么是“互联网自由”?
“互联网自由”从字面上理解,是指每个人都有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表达和传播意见的自由。有人从宪法学公民权利和自由的角度,把“互联网自由”理解为信息自由和言论自由的结合。但严格来说,它并不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在各国立法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世界人权宣言》等国际法文件中,均没有出现“互联网自由”的表述。
“互联网自由”概念的提出,明显受到早期“网络空间无政府”主张的影响。由于互联网是技术发展主导的产物,最初人们倾向于过分强调技术进步带来的自由,而忽略了外部制约的必要性。1996年,电子边界基金会联合创始人约翰·佩利·巴洛在《网络空间独立宣言》中声称,“政府在网络空间是不受欢迎的,政府在网络空间没有主权,网络空间永远不需要受到法律的规制和政府的管辖”,以此强调互联网的绝对自由。随着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深度融合,完全否认网络空间国家主权,拒绝政府法律监管的主张,变得越来越行不通。
实际上,绝对不受限制的“互联网自由”,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存在的。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在网络空间,同样如此。当前,全世界各国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依法对互联网进行管理。中国如此,西方国家也不例外。为网络行为划出明确法律界限,是各国开展互联网治理的核心内容。当前,各国在互联网治理方面已形成很多共识,例如,在大部分国家,利用互联网煽动种族仇恨、传播儿童色情,都是不允许的。此外,各国还根据自身国情、互联网发展程度、社会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特点,制定互联网治理的法律和政策,确保个人的网络行为不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
应该看到,在“互联网自由”问题上,美国等西方国家存在言行不一的和两面性。一方面,对国内网络信息传播的管控越来越严。美国在“9·11”事件后,打着“保护国家安全”的幌子,对全球互联网进行了大规模的监控。另一方面,在国际上大肆鼓吹“互联网自由”。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多次发表“互联网自由”演讲,声称“要把不受限制的互联网访问作为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对中国、俄罗斯等国的互联网管理政策横加指责。实际上,美国等西方国家大肆鼓吹的“互联网自由”,是延续了冷战时期两大阵营之间,在意识形态领域颠覆、渗透活动的网络翻版。无论是推进“互联网自由”,援助网络异议分子,为规避网络审查提供支持,这一系列活动的目标,就是要煽动别国内乱,颠覆他国政权,推行所谓的“自由民主”进程。
互联网进入中国20多年来,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发展成果。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网站域名数量达到3102万个,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带来了诸多新问题。当前,我国正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度调整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尚未完全成熟,民主法治建设仍在继续推进,地域差异、城乡矛盾、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同时我国的互联网规模庞大、发展迅速、影响广泛,如何平衡好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保障公民言论自由、如何处理好互联网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公民的网络传播权之间的关系,成为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现实问题,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中国互联网治理的难度。
互联网治理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现阶段,我国依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民主决策、高效透明的原则,加强互联网治理,通过立法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和技术手段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互联网治理体系将会不断发展成熟,中国对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和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将会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二、如何看中国对境外有害信息的管控措施
当前,中国采取技术过滤措施对境外互联网违法有害信息进行管控,这一做法近年来逐渐成为我国互联网治理领域的舆论关注焦点。可以看到,当前网上对我国加强境外互联网技术管控的负面批评,声势不小。这其中,既有一些境内外势力,为达到自身的政治目的而制造杂音;也有部分网民,是因感受到管控措施对互联网使用带来的不便,而表达不满;但更多的网民,则是在对这一管控举措不甚了了的情况下,受网上舆论裹挟而参与发出喧嚣。因此,为什么要对互联网进行技术管控,这一管控手段有什么作用,当前面临什么问题和挑战?对这一系列问题,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需要有关部门做出解释,对网上舆论进行引导和回应。
从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对境外互联网采取技术过滤措施,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上个世纪末,“法轮功”以及“藏独”“疆独”“民运”等敌对势力,利用在境外建立大量反动网站,对我境内进行渗透颠覆破坏活动,严重威胁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和逐渐普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逐渐认识到,控制了中国互联网,就可以控制中国的未来。他们大肆利用互联网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煽动和颠覆渗透活动;频频借助歪曲炒作网络热点事件,挑动国内民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和对立情绪;利用一切机会传播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肆意丑化污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贬低社会主义制度;在网络上扶植了一批“代理人”,试图在中国煽动“颜色革命”,达到西化、分化、瓦解中国的目标。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纵容包庇甚至大力资助下,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国外的服务器等网络基础设施,建立了大量网站,专门对华传播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淫秽色情等违法有害信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政府对境外互联网采取技术管控措施,完全是一种应对威胁的防御性举措,目的是维护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和健康有序发展,而不是要把中国互联网和全世界隔离开,人为制造信息交流障碍,更不是要设置经贸障碍,实施贸易保护主义。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反恐怖法》等相关立法中,中国政府明确规定,禁止在互联网上从事相关违法信息的传播,并规定对互联网上跨境传播的含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内容等违法有害信息,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技术措施,阻断传播。中国有关部门严格依照法律规定,既保障民众能够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又有效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和社会稳定,确保技术管控措施找到最佳平衡点。总体上来看,中国对国外互联网采取技术管控措施,并未影响到绝大多数中国网民与国外的信息交流,对全球互联网的开放性也未造成任何影响。
近年来,境内外敌对势力,不断变化手法与我国开展信息安全对抗。例如,恶意将大量违法信息隐藏在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网站上,甚至加密捆绑在谷歌、亚马逊等大型云平台服务上。这一做法,极大增加了我国境外违法信息技术管控的难度,使精细管控的目标受到严重影响。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为了管住一些网站上局部存在的违法信息,只能对网站实施整体屏蔽,这就对国内网民使用部分互联网服务造成了不便。境外敌对势力试图通过这种“浑水摸鱼”的无赖做法,挑动广大网民对网络管控的不满和对立情绪,让我们对互联网的管控“投鼠忌器”。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我们不断提高管控技术能力建设,而技术能力的提升需要时间,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广大网民的理解和支持。
对于互联网的发展和国际合作交流,中国领导人多次表达了开放的姿态。近日习近平主席明确表示,外国互联网企业,只要遵守中国法律法规,我们都欢迎。如前所述,美国的一些互联网企业由于中国的技术管控措施,导致其在中国正常经营受到影响,美国政府对此应该承担相当一部分责任。我们主张,对于涉及经贸领域的问题,各国应通过协商谈判解决,而不应该诉诸于其他对抗措施。中方愿意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互联网创新驱动的先导力量。一方面,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不会变,欢迎美国互联网企业在华发展,投资兴业;另一方面,美方应对其境内相关网站、网页采取治理措施,要求其互联网企业不要为任何组织及个人开展对华颠覆煽动、造谣攻击等活动提供便利。
三、维护网络空间安全需要全球合作
近年来,美国国内出现了一种不良的势头,把网络安全问题作为外交博弈的“政治筹码”。尤其是在中美关系领域,美国国内越来越多的政客拿网络安全问题说事。说中国黑客窃取美国公司商业秘密、中国攻击美国政府网站,甚至还有人声称“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在网络空间面临的最大威胁”,一时间,“中国网络威胁论”甚嚣尘上。让人不禁开始怀疑:难道在全球网络空间实力最强大的美国,已经“沦陷”成网络空间的受害者了?
实际上,一直宣称频遭中国网络攻击威胁的美国,在网络空间的实力,其实远远超过了中国。在支撑全球互联网运转的13台根服务器中,唯一的主根服务器在美国,12台辅根服务器中,有9台在美国,而中国1台也没有;美国通过对ICANN(全球IP地址域名管理机构)的掌控,牢牢控制着全球互联网域名和IP地址分配系统,这对其他国家构成了严重威胁。在2003年美伊战争期间,美国正是凭借这一优势,终止了伊拉克国家顶级域名的申请和解析,将伊拉克从虚拟世界“抹掉”;2004年4月,美国又故伎重演,导致利比亚国家顶级域名瘫痪,利比亚在互联网上消失了3天;在网络攻击方面,美国的实力让其他国家望尘莫及。2010年,美国等国利用“震网”病毒对伊朗核电站设施发动网络攻击,成功组织伊朗启动核计划。
被一些人视为“威胁”的中国,自身恰恰遭受着严重的网络空间威胁。据中国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监测数据,2015年,中国境内有1978万余台主机,被10.5万余个木马僵尸网络控制,其中境外的控制端有6.4万余个,占控制端总量的61.2%,比2014年增加了51.8%。此外,中国有2.4万台工业智能设备被来自美国的IP地址控制。与中国不同,美国拥有全球顶尖的网络技术,控制着核心资源,还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在这种情况下,却一再炒作“中国网络威胁”,实在有点让人看不懂。
当前,网络空间威胁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中国一贯重视网络空间的国际合作,去年12月举行的第二次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的四项原则。近年来,中国与全球多个国家建立了多种形式、多层次的网络安全协作对话机制。在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方面,截至2015年底,中国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CC)已经与66个国家和地区的165个组织建立了联系机制,与16个国家和地区的网络应急响应组织、7个网络安全组织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中美两国网络安全应急响应组织CNCERT和US-CERT也已经建立了应急联系机制,在网络钓鱼、恶意程序、恶意探测扫描等跨境事件处置方面开展合作。国外的一些媒体和政客,对中国在维护网络空间安全作方面所做的贡献,以及在国际合作方面所展现的诚意视而不见,反而故意歪曲事实,这样的做法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维护网络空间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应该让网络安全成为国际合作的增长点,而不是对抗冲突的摩擦点。在网络安全问题上,不应采取双重标准,对他国进行无端指责或者诉诸“麦克风外交”只会适得其反,合作比对抗更能取得成效。中国愿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与国际社会一道就维护网络空间和平与安全开展建设性合作,共同推动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