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已报告17例寨卡病毒输入性病例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潘莹):本周,北京、广东两地先后报告两起输入性寨卡病毒输入性感染病例。截至目前,中国内地已经累计报告了17例寨卡病毒输入性病例。随着天气转暖,蚊子活跃度增强,寨卡病毒病的防控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北京市疾控中心最新公布称,目前已经开展紧急监测,到目前为止,未发现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寨卡病毒病传播和扩散可能性较低。
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15日22时通报,北京市报告1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这是北京市报告的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这名患者为29岁女性,4月前往委内瑞拉,当地时间5月11日出现发热、伴有少量皮疹。13日入境时,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经初筛,考虑其疑似感染寨卡病毒,患者随后入院治疗,病情稳定。
同一天,广东也新增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例。据通报,患者男,37岁,旅委内瑞拉华侨,4月28日从委内瑞拉抵达厦门国际机场入境,入境时无发热。后在广东出现皮疹,高热,前往当地医院就诊,后被确诊为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目前患者病情稳定,症状较轻,在医院隔离治疗。
从今年2月以来,中国内地已经报告了17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其中广东报告12例,目前无死亡病例报告。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李德新在接受本台记者专访时表示,随着气温回升,逐渐进入蚊媒活动活跃期,由输入病例引起本地感染的风险正在加大,“美洲疫情稳定,我们的病人都是输入性的。过去很长的时间都没有,最近又有两例,情况还是稳定的,但是随着天气越来越热,蚊子活动增强,造成本地传播的风险加大,总的来说还是可以控制的,病人还是少。我们现在已经高度警惕了,口岸和地方都已经在监测了,相对来说要比以前严重一点。”
寨卡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来传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在中国台湾地区、海南、广东的雷州半岛和云南的边境区域,北京尚未发现过这种蚊子。但是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多数省份都分布有白纹伊蚊,这种蚊子也有传播寨卡病毒的风险。李德新说,白纹伊蚊虽然分布广泛,但密度并不高,而且对于寨卡病毒来说,白纹伊蚊的传播能力也不如埃及伊蚊强。
北京市疾控中心16日公布说,疾控人员已对收治首例寨卡病毒病患者的地坛医院周边开展了蚊媒应急监测,白纹伊蚊成蚊及蚊幼虫的密度均为0。鉴于北京目前没有埃及伊蚊分布,潜在媒介白纹伊蚊的构成比较低,专家认为出现寨卡病毒病传播和扩散的可能性也较低。最近五年数据显示,白纹伊蚊在北京捕蚊总数中占4.79%,白纹伊蚊最早出现于5月中旬,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达到高峰。
截至目前,已经有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感染寨卡病毒病病例。中国质检等部门已经发出公告,要求来自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人员,如有发热、皮疹等相关症状者主动申报。同时,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已配备寨卡病毒检测试剂,开展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等工作。
尽管口岸加强防控,仍然不能对寨卡掉以轻心。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李德新表示,由于寨卡病毒隐性感染率高,这也将被疫情的防控带来很大的挑战,“寨卡病毒感染者有发烧关节痛皮疹等症状,但有的人什么症状都没有就感染了,这样的人在一定时期内是可以作为传染源的,蚊子叮了他再叮别人,隐形感染也会传染别人,这样就造成检疫防控的时候,查不过来,也发现不了,但是他就有可能把疫情带进来。”
李德新说,完全没有症状的隐性感染者和只有轻微症状的轻症患者,不一定会去医疗机构就诊,作为传染源很难控制。目前,已经在全国疾控部门和医疗机构进行了相关培训,要求医务人员加强对寨卡的警惕。
寨卡病毒出现本土传播的风险到底有多大?李德新对此表示,目前还不好判断。但中国已经做好了相应的预案,“国境检疫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个是要加强监测,有没有这样的病人,要早点发现,医院要提高认识,类似的病人要早做检测,加强实验室检测,因为你不做实验室检测没办法确诊。一旦发现疫情要采取措施,包括蚊虫控制等。”
目前,疾控部门已将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列入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实行网络直报。此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已经要求各地集中开展环境卫生治理,彻底清理卫生死角,铲除蚊虫孳生环境。同时,还要求各地加强蚊媒监测,对蚊媒密度超过预警值的,及时开展集中灭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