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迎来"超常态"发展 "文化+"与"双创"成强大引擎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李晋):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文化博览交易会16日在深圳落下大幕。在本届文博会上,“文化+”的概念被广泛应用,并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产业业态,而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则成为了未来文化产业“超常态”发展的新引擎。
“问:哈喽Alpha!”
“答:你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
“问:跳舞!”
在本届文博会的“文化创客馆”,春晚机器人阿尔法的亮相备受瞩目。如果说在猴年春晚上540台机器人同时热舞的场面仍然让您记忆深刻,那么最新一代的阿尔法已经具备令人称奇的人机互动能力,只需要一个简单的语音指令,机器人阿尔法似乎已经无所不能:
问:阿尔法唱一段《七里香》……
答:音乐起,唱:“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
目前,像这样一台自主知识产权的阿尔法二代机器人市场售价约为8000元人民币,远远低于欧洲和日本的同类产品,同时,由于将机器人产品与文化元素紧密结合,生产阿尔法系列机器人的深圳优必选有限公司成为了全世界商业化最成功的机器人制造商,极大的增强了中国机器人走向世界的竞争力。优必选公司国内销售经理许华林介绍说:“我们卖机器人肯定要负载很多的文化和内容,内容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让各种企业参与把内容加进去,医疗,教育,打车,甚至还是当成点餐服务员都可以,我们正在做的是一个平台,不仅仅是硬件。”
其实,许华林所说的“文化负载”的方式,正是在本届文博会上被反复提及的概念:“文化+”,具体来说就是文化与科技、商业、媒体、互联网等不同要素融合,碰撞出新火花,发展出新业态。对此,“蓝清谷”创新创业孵化器执行董事林亮就深有感触:“把中国的文化融入我们的高级产品中来,这就是我们在做的事情,第一互联网+,第二是文化+,让中国的企业通过文化+之后,增加附加值,增加别人对你的认可。如果文化不加,中国文化很难走出去,这就是我对文化加的概念的理解。”
“文化+”的概念让文化产业形态的跨界成为可能,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大潮当中,无数的文化创客们迎来了春天。“忘言手作木工房”联合发起人涛子说,像他正在推进的木工创客平台,采用孵化器的机制,共享资源,让只有几个人主导的创客也能融入文化创新创业的大潮:“我们去建立一个孵化平台,把我们能整合的资源共享出来给设计师,不再是上下的层级关系,而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开放出来,引入到文化创业的产业中来。”
相比于工业制造领域当中的“小微”概念,文化产业当中,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创业的平台,这些鲜活的文化创客,将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创新驱动的新引擎,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吴江波则表示:“文化产业需要个体创作来推进,文化创客群体正在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从发展之初关注这个群体,现在国家提出双创战略,文化创客会获得更多的机遇和发展。”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计划的建议,将文化产业建设成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愿景目标,未来文化产业发展将迎来“超常态”,而创新与创业组成的“双创引擎”,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说:“文化产业的高速增长,是新常态下的一个“超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符合文化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规律;开创文化产业的活水源,每一位文化创客都可能成为创意十足的创业公司,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出现,也会成为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