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挖掘出蕴藏在长寿秘诀里的33亿富硒商机
【摘要】 在不少人眼里,相比外出打工,种地收入不划算。而在重庆市江津区,农民却把这个“赔本的买卖”做成了增收的营生。近几年,江津的水稻收购价比其他地方高出一大截,精品大米最高卖到了26元一斤。
华龙网5月11日6时讯(记者 李小明 雷其霖)在不少人眼里,相比外出打工,种地收入不划算。而在重庆市江津区,农民却把这个“赔本的买卖”做成了增收的营生。近几年,江津的水稻收购价比其他地方高出一大截,精品大米最高卖到了26元一斤。甚至农户还没插秧,城里人就已经来到村里,包下了地里这一年的产出。与粮食一样,江津的干果、蔬果、畜禽,在市场上也是一路走俏。2015年江津区富硒产业产值已达33亿元,带动全区农业产值突破100亿元,位列全重庆市第一。
江津富硒大米在西部农交会上很受宠。 通讯员 曹成 摄
富硒之地成就“长寿之乡”
近年来,江津区以荣膺“中国长寿之乡”为契机,充分利用当地土壤富含硒元素的自然条件,以富硒农产品为抓手,通过政府搭建平台、企业积极参与,初步建立起集生产、加工、销售、监管于一体的富硒产业链,切实把“富硒资源”化为“富民动力”,让农业成为了一个有奔头的产业。
江津位于重庆西南部,幅员面积3200余平方公里,辖29个镇街,总人口150万,是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区。2012年6月,江津区被评为重庆市首个、也是目前重庆唯一一个“中国长寿之乡”,并创下了长寿乡评选三项“全国之最”:全国幅员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寿星分布最均衡。
2012年,江津以荣膺“中国长寿之乡”为契机,邀请全国著名专家学者前往考察调研,更加深入、系统地解读江津的“长寿密码”,开展了两项科学研究。
在第一项科研中,他们通过对大量百岁老人的头发硒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地土壤富含被誉为“抗癌之王”的硒元素是江津人长寿的重要原因。
第二项科研中,中科院地化所详细调查出了江津各地土壤、水、农副产品硒含量数据。检测数据显示,江津区中硒及高硒土壤占比为90.21%,土壤硒含量适中,分布合理,所出产的大部分农产品富硒,这样的土壤出产的农产品硒含量适中,长期食用既可以补充人体健康所必需的硒,又不会导致硒中毒。
长寿之谜被破解,但更重要的是,这为江津区发展特色农业带来了巨大机遇。
富硒金银花采摘 通讯员 张灿彬 摄
江津在全区布下了一张富硒产业的网
“抓住富硒产业,就是抓住了江津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江津区相关负责人说,发挥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富硒产业,将大大提高江津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科学严谨的检测,为江津发展富硒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对哪些地方富硒,适合种什么养什么等“家底”心中有数;二是对如何发展富硒产业心中有数。
在扎实完成上述基础性工作后,江津从2013年底开始全面发力推动富硒产业发展。
在富硒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江津区政府没有大包大揽,主要致力于“搭平台”和“管质量”,将怎么发展的权力充分交给市场,一下子激发了市场的活力。
富硒梨 通讯员 王化全 摄
江津区每年拿出1000—1500万元专项资金(2013年1000万元,2014年1500万元,2015年1000万元),并整合3000多万元农业项目资金作为富硒产业专项资金。
由此,江津富硒产业形成了“全区一盘棋”的格局,推进了富硒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联动发展。
生产上,江津区根据全区硒资源区域分布和农产品富硒含量分布,就富硒产业发展基地进行了科学规划布局,集中成片发展粮油、花椒、茶叶、蔬菜、果品、畜禽、水产等富硒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金银花、猕猴桃、橄榄等富硒特色产业,建成规模化种植基地达120万亩,其中标准化种植基地32.68万亩、水产基地8.18万亩、富硒畜禽年出栏超过557.5万头(只),形成30多个富硒特色产业示范场(园),带动各镇街的富硒产业基地发展。
加工上,白沙工业园设立了富硒农产品加工园区,引进多家富硒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另外,引导区内的中粮集团、重粮集团、益海嘉里、山东鲁花等大型企业加强与区内食品生产企业的合作,按照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要求,重点抓好富硒花椒、茶叶等鲜活农产品精深加工,让农副产品就地“一产”转“二产”,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富硒蔬果丰收了 王化全 摄
2015年,我国西南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江津双福国际农贸城的“江津富硒农产品展销中心”正式投用。与该中心同时启用的还有重庆富硒网、江津硒货淘宝旗舰店2个网上“江津特色馆”,市民上网动动手指就能在任何地方买到重庆江津的特色富硒产品。这意味着,江津的富硒产品有了专门的展示展销平台,同时抓住“互联网+”机遇实现了“线上线下”并进,迈出了走向全国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