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构建
——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同样的,一个民族想要站在文明和社会发展的最前列,也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毫无疑问,哲学社会科学对国家繁荣,对民族振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科学分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就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全面部署。
习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切中肯綮,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明晰了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家发展中的定位,清楚表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哲学社会科学,乃人类思想之源、精神之泉。推动国家的发展、小康的决胜、民族的振兴、学术的繁荣,就必须塑树理论思维,必须在实际工作中把哲学社会科学重视起来。
回溯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正如恩格斯曾提出的,“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因此,关于思维的科学,和其他任何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而这对于思维的实际运用经验领域也是非常重要的。”即,思想是变革的先声,是行动的先导。
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也是原则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习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这再一次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作用。历史和现实也都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及规律,我们用它不仅可以科学地解释现实,更能有效地改造世界。
具体而言,其一,社会主义的命运始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在一起,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可以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为前提的;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更是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回顾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明确感受到,只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其二,在当今国际和国内形势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会受到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影响,并且,这些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会以复杂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对此,我们更有必要坚守、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让其牢固占领哲学社会科学阵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马克思也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因此,只要我们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理论就会变成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新形势下,我们还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我们的发展才不会迷失方向,才是实实在在的。(文章来源:千龙网评专职评论员 向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