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欧"欧洲论坛"在苏黎世举办 寻找中瑞跨国投资新机遇
瑞士联邦经济事务国务秘书演讲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刘素云):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的第二届“欧洲论坛”20日在瑞士苏黎世举行。本次论坛以“发现中国的下一个商业机遇”为主题,旨在促进中瑞两国企业家间的相互了解和双向交流,帮助两国企业家把握转型时期的商业机遇,继续分享双边经贸红利。250余名瑞士及中国驻瑞士的企业界人士出席了本次论坛。中国驻瑞士大使耿文兵、瑞士联邦政府经济事务国务秘书加布里埃尔•茵艾辛等10余位政、商、学届嘉宾在论坛上发表演讲。
抓住“战略创新合作伙伴”新机遇 寻找新增长点
中国驻瑞士大使耿文兵在致辞中强调了中瑞两国在“创新”道路上的合作机遇,他认为,“中国的下一个商业机遇”一定离不开创新的基因;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瑞士的创新优势相结合,一定可以取得1+1>2的可喜成效。目前双方正在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两国在各关键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创新合作方案,期待在座企业家通过深入交流,分享经验,探索出实践的新路径。
瑞士联邦政府经济事务国务秘书加布里埃尔•茵艾发表主题演讲“瑞中经济关系展望”。她表示,中国是瑞士在亚洲最重要的伙伴,双方的贸易在全球化的环境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城镇化和巨大的市场给瑞士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她相信,瑞中“创新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成为瑞中自贸协定签署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事件,瑞中贸易将能更上一层楼。她希望瑞中企业家能够抓住这个历史机遇,获得成功。
中国驻瑞士大使耿文兵致辞
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在论坛的第一个主题演讲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发表演讲“重建资产负债表,恢复增长势头”。他认为,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方法得当,就一定重新回到正轨,危机和困境的出现反而更能推动改革。许小年教授提出以下建议,包括去杠杆化,缩减中国的资产负债表;关闭亏损企业,去除过剩产能;核销不良贷款,对银行实施资产重组;创造投资和就业机会,促进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护私有财产权,既能起到鼓励长期研发投资的作用,也有助于减少资本外流,稳定人民币汇率。
许小年教授也向在场的企业家表示,虽然中国经济现在出现了一些困难,但跨国公司一定不能放弃中国这个市场。“如果企业想规避短期风险,现在撤离中国,就等于错失了下一阶段的发展机会。”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教授演讲的主题是“中国企业全球化:机遇和挑战”。他表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原因是为寻求外部资源和能力,通过国际化获得资源和能力之后再用回到国内市场,待能力升级后,再与其他本土资源如低劳动力成本和资金成本等相结合,与国际市场对手竞争。他说,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兼并收购也有70%的失败率,要想规避风险需要学习了解对方的文化,找到长期双赢的模式。
座无虚席
欧洲企业如何对接中国市场?
在第一个主题讨论环节,瑞士罗氏公司副总裁苏珊•格里芬、瑞银集团财富管理瑞士亚太区负责人弗兰克•内德曼、瑞中商会主席菲利克斯•萨特尔就“欧洲企业与中国市场的对接”进行了讨论。
弗兰克•内德曼首先说明了中国是瑞银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中国企业现在有三分之一的资金投向了欧洲,信任是相互合作的基础。他分析了中国企业与欧洲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可以优势互补的地方。他认为,中国公司的团队精神、企业文化都是值得学习的,特别是在工作场所营造出“家”的氛围。菲利克斯•萨特尔补充说,瑞士品牌在中国发展有很多机遇,瑞士发达的养老业也能够给中国的养老产业带来知识和创意。
在第二个主题讨论环节“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动机的模式”,来自中国的三位企业家即泉峰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潘龙泉,金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管烨、国航苏黎世营业部经理葛晨分享了各自企业和机构在全球化过程中的经验。
瑞士联邦大苏黎世区经济发展署亚太区总裁兼副总经理卢卡斯•哈勃认为,中国对欧洲的直接投资数额虽已破纪录,但还只是处于初始阶段。企业走出去,既有宏观层面的动机,也有企业微观层面的动机,即开拓新市场、获取新资源、提高运营效率。大多数中国投资者的目的是通过向海外企业的学习,以巩固本企业在中国的地位,在中国市场获得更高的利润。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瑞士的投资也显现出新的趋势,金融投资量正在增加。
本届“欧洲论坛”5月18日正式启动,分别在欧洲四个主要城市举办,即慕尼黑、苏黎世、伦敦和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