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高校优势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高等学校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如何面对当前问题不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如何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围绕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报对中央党校部分学员进行了专访。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高等学校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刘建平:高校既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力军,更是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长期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他们是否真懂真信,关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灵魂和方向,关乎广大青年人才的价值取向,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真懂才能真信,真信才能真用。必须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努力解决好广大教师真懂的问题,懂其实质、懂其精神、懂其规律,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李元元: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关键之举。我们将发挥好吉林大学厚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优势,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将其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优先配置各方面资源;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定位,着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计划,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作用;引导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习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统一。
杨宗凯:高校是知识的集散地,是知识分子的富集区,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的重镇,因此,高校在研究、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在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处于非常重要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引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高校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完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采取切实可行措施鼓励出产高水平研究成果;根本改变马克思主义在某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状况;着重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贯穿到研究与教学的全过程;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好真懂真信问题。
燕海茂:在高校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快构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高校青年教师中选拔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才和学科领军人才,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的研究阐释。必须强化高校阵地管理,严把教师关、教材关、课堂关、讲座论坛关,严格落实课堂教学、讲座论坛、对外交流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和管理,牢牢掌握宣传舆论主动权。
吴季怀:高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更是社会的思想高地和决策智库。大学时期是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形成的重要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并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只有这样,高校才能真正肩负起赋予的崇高使命。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刘建平:中国的大学自创办之日起,就以“兴学强国”为使命。“兴学强国”是中国大学对自己的使命和功能的认识,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也是我国高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高校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穿到教学科研全过程中,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教学科研与社会建设发展紧密结合,把知识创造和服务国家有机统一;要善于借鉴前人经验,善于挖掘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并结合时代条件,赋予其新的涵义,把传统优秀文化时代化,孕育达济天下、敢于担当的家国情怀。
李元元:我们将坚持以学术发展为主线、以内涵建设为根本、以提升质量为重点、以交叉融合为动力,持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综合改革。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重差异、兼容并包、开放融合的吉大学术精神,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打造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品牌。我们将出台精品成果培育计划,坚持百花齐放、鼓励理论创新,坚持质量第一、鼓励实践探索,对于经过长期潜心研究产生的重大成果给予追溯性、补偿性的奖励和评价,力争产出对中华文化传承和服务国家战略有较大影响的原创性、标志性成果,逐步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吉大学派”。
杨宗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路标。要想让中国学术更完整地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想让世界学术更充分地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就一刻不能没有繁荣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中华民族就须臾不可或缺发达的理论思维。进一步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就需要理论工作者具备大格局、宽胸怀,肯下真功夫、苦功夫,拿得出“真学问”“大学问”;就需要加快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就需要在讲好中国故事中解决好中国问题;就需要在阐发好中国道路中梳理好中国经验;就需要在表达好中国学术中展示好中国自信。
燕海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青海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汇集交融之地。青海高校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始终立足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充分挖掘、用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吴季怀: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首先必须具有民族性,显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中国的而不是外国的。在强调民族性的同时,对国外的学术研究成果也要进行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和升华,努力使我们的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华侨大学将发挥连接中外的优势,在努力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消化吸收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和发展融通中外的学派。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