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端午节 习俗代代新
一个端午节 习俗代代新古画中描绘的端午赛龙舟的场景资料图
北方游牧民族端午举办射柳比赛资料图
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中自然有诸多的故事点缀其中;年代久远了自然也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增加不同时代的新元素。
每一个民俗的节日都是源远流长,端午节产生距今已是两千多年,是我国南北习俗融合最为丰富的一个传统节日。悬艾草、系长命索,辟邪禳毒,北方把五月当做恶月,五月初五当做恶日;赛龙舟、吃粽子、纪念屈原大夫,又是沅湘两岸的习俗。
端午节在两千余年来不断发展,不断有新的内容注入,同时也不断有一些习俗被淡忘,甚至消失不见。
1两汉前这是一个不吉祥的日子
端午这一天早在两汉之前被认为是“恶日”,人们在这一天唯恐避之不及,完全不会有什么庆祝节日的欢乐心情。当时,端午“恶”的程度甚至波及了在这一天出生的人。“五月盖房,令人头秃”“五月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而且这个月生的人基本仕途无望,当时就流行这种风俗。战国时有名的四公子之一——孟尝君便生于端午这一天。自然按照当时的习俗,这个孩子是不能留的,其父田婴打算将他置于死地。估计,孟尝君的母亲生了这么一个不祥之子,又不过是个侍妾,此后也就形同入了冷宫。这恰好给了孟尝君机会,得以偷偷在母亲身边安然长大。纸里包不住火,终究还是被田婴发现了,大怒。此时孟尝君已经有了跟父亲争辩的能力,最终驳得父亲哑口无言。后终成一代名士。
孟尝君的故事激励了后世生于五月端午这一天的人们。在东晋时期有一员名将,名为王镇恶,也出生于五月初五。当时人们依然把这一天出生的人视为不祥,家里人打算把这孩子过继给别人家。好在,孩子的爷爷是前秦丞相,见识果然不一般,给家人举了孟尝君的例子,留下了这个孩子,认为这孩子会光耀门楣,还给这个孩子取名“镇恶”。不过并不是人人都能像王镇恶的祖父一样开明大义,敢于挑战世俗。宋徽宗面对习俗忌讳,便修改了自己的出生日期。
2魏晋南北朝待到端午驯八哥
两汉之后,北方一直都处于兵祸不断中,人们生活极为不安定。五月端午依然是一个需要小心度过的日子,曾经在汉代流行的在臂膀上缠绕五色丝线做的长命索,此时被称为“避兵缯”,人们或缠绕于臂,或悬挂于胸前。饮用菖蒲酒、挂艾草的习俗依然延续汉代习惯。
不过,此时端午节里已经开始稍稍缓解了紧张气氛,增加了一些娱乐活动,主要有斗百草、玩鸟、驯鸲鹆(quyu)。这其中驯鸲鹆这件事最为好玩。
鸲鹆是什么鸟呢?这种鸟在五月时羽毛刚刚长成尚不能飞,人们便从鸟巢中将其取出饲养,饲养者会剪去鸟的舌尖,训练它说话。说到这里,大家就猜出来了吧,这种鸟就是类似如今说的八哥。在《独异志》中曾记载着一段关于八哥学人言语的故事,东晋名将桓豁在荆州时,有一位军官于五月端午捕获一只鸲鹆鸟花了一年多时间训练它学说话,训练成后送给了桓豁。有一次宴会期间,桓豁就拎出此鸟向客人显摆。鸟儿学谁像谁,引得满堂彩,宾客中有一人鼻子不太对,说话声音瓮声瓮气,此鸟居然懂得飞入瓮中学其说话,极为相似,宾客皆称奇不已。
3唐代宫廷大摆筵席大赛龙舟
进入隋唐时期,端午习俗虽然继承前朝的诸多形式,但是画风已然大变,成为了盛大的娱乐活动。宫廷里大摆筵席,皇帝照例赏赐群臣,在唐诗辑录中关于端午获得朝廷奖励而感激涕零者写诗记录。
爱享乐懂生活的唐玄宗便曾喜欢在端午大宴群臣,在炎炎烈日里炫耀宫中树深阴浓,长风徐徐。有美味佳酿,玉液琼浆,感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端午娱乐活动在唐玄宗时可谓别出心裁。端午日,宫中造粉团角黍,再制作纤巧的小角弓,架上箭射盘中的粉团,射中便可吃。小粉团要制作得小巧又滑腻,颇难射中。
到了唐代,人们不仅系长命索还要在帐幔上挂五时图,五时花。五时图上绣毒蛇、蝎子、蟾蜍、蜥蜴等,也就是现在五毒图的前身。五时花指的则是石榴花,五月正是石榴吐艳之时。
此时社会稳定,一些民俗节日活动也得到了官府支持,尤其是赛龙舟,此时竞渡之风尤为鼎盛。龙舟竞渡时,箫管齐鸣高奏古老的祭祀乐章,船夫要唱高亢的船歌,乐声、歌声、击桨声、水波声汇聚成欢乐乐章,唐人诗歌中对端午赛龙舟的记录甚为详尽。
端午恰逢每年农忙时,竞渡之风越演越烈必然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到五代时,曾记载一位永州府的县令收到太守下发公文催促端午竞渡之事时,愤然在回复太守公文中写道:“秧开五叶,蚕长三眠,人皆忙迫,划甚闲船。”太守也感到惭愧,令止竞渡。
4南北宋吃喝玩乐射柳娱乐
到了宋代,端午节的饮食极大地丰富和精致起来,端午不可缺少的标志性食物——粽子,已经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团粽、秤锤粽、九子粽多种。过节准备工作从五月初一便开始了,粽子、蜀葵、桃柳枝、杏、李、香印等物,到了端午这一天要祭天。这一天有一种名为“百头草”的食物,原料是用菖蒲、生姜、杏、梅、李子、紫苏制成细丝,盐浸晒干,或用糖、蜂蜜浸之,做工十分讲究。唐代的粉团此时也有发展,又被叫为水团或者百团,有的做成五色,制成人兽花果之状。
皇家自然在这一天照旧是铺排奢靡,打赏群臣,皇帝要亲笔御书葵榴画扇,赏赐大臣,这对于徽钦二帝着实是太合适了。
原本在唐代已然淡漠的“恶日”俗忌,到了宋代又被重视起来,宋徽宗原本生于五月端午,为了避讳端午俗忌,将自己的生日改到了十月初十,并把十月初十定为“天宁节”,可惜却是天下不宁。
与宋代同期的辽金也讲究过端午节,除了像汉民族一样悬艾叶、赛龙舟、吃粽子,还有一项有游牧民族特色的射柳活动。射柳是鲜卑人的习俗,原本是秋祭的祈雨仪式,到辽金时,射柳固定成了端午节的娱乐活动,一般在一处空地插两行柳枝,柳枝上系手帕,标志自己要射的柳枝。射柳者骑马以无羽箭镞射断柳枝,并用手接住,飞驰而去为优胜;断柳而不能接住者次之,射中却没有折断柳枝就算输了。射柳也有多种比赛方式,马上骑射是北方少数民族常用的比赛方式。
汉民族也有射柳活动,有时是在清明节。端午射柳活动从宋代流行起来后,直到元明清时代都一直有延续。
5明清时期神仙“跨界”保平安
到了明代,端午节又被称为“女儿节”。《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此时,不仅节日名称有变化,风俗也有变化,各种夏日卫生保健活动开始掺杂在节日习俗中。
河东讲究端午节早晨天亮前,抓一只蛤蟆,然后把墨从嘴中塞进肚子里至尾处,晒干,收藏,做药用。皮肤红肿发炎时,取之用唾液稀释抹于患处,可以消炎去肿解毒。端午在中条山以北各县讲究母亲给出嫁的女儿送莲花馍、粽子、鸡蛋、枣馍、杏等。中条山以南则是女儿回娘家,礼品以花馍为主,但必须是新麦子磨的面。
在宋代出现了端午贴天师符的风俗。到了明清时,更为流行,而且神仙们还玩起了“跨界”。天师符本是画着道教张天师的道符,人们在端午这一天会到道观中求取天师符贴于门厅中,用以镇恶,这张符要悬挂整整一个月,到了六月焚烧送走。后来,人们不仅仅去道观求符,甚至到寺庙去求,佛门就会给来人一张画在红、黄或者白色麻纸上的韦陀画像。韦陀自然不是道教天师,而是佛门护法了。小户人家呢会买些五色桃木印的彩符,彩符上有姜太公、财神、聚宝盆、摇钱树……显然镇凶已经变成了求财祈福。另外一位在唐代之前做门神的钟馗,在把门神位置让给秦琼和尉迟恭之后,到了明清又被百姓在端午之时请进了中堂,变成了镇压五毒的神仙。
端午节的历史较为悠久,且从没有发生过中断,各民族在不同时代对这一节日内容上有继承又有新内涵。
本报记者李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