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舌战”产能过剩 结构性调整不应止于中国
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于2016年6月6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图片来源于网络)
海外网6月8日电 在6月6日至7日举行的第八轮中美经济对话中,一场发生在中美财长之间有关过剩产能的“舌战”引发广泛关注。接受海外网采访的专家认为,产能过剩成为焦点问题是此次与以往对话的显著不同。对于美方而言,不应一味敦促中国去产能,还需通过不断推进高端产业发展给后起国家以发展传统产业的机会,给全球经济互动提供空间。
对于美国财长雅各布·卢关于中国钢铁等领域的产能过剩将“破坏和扭曲”全球市场的说法,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强调,理解产能过剩需看到中国在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举措的后续影响,此时指责中国拖累全球市场并不公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在接受海外网采访时强调,如何看待过剩产能的原因至关重要。“美方不应将中国钢铁出口贸易增长简单解读为中国有意采取的产业政策,要看到其背后的现实原因。”
卢锋解释说,一方面,正如楼继伟部长所说,中国的产能过剩与2008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密切相关,当时的政策带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增长,也在客观上导致了包括钢铁等产品的过快扩张。另一方面,中国钢铁出口贸易增长是经济开放背景下中国出口竞争力提高的结果,在一些中端产品的技术、工艺上,中国与美国已经不相上下,且更具价格优势。
面对美国要求中国大幅度去产能的敦促,中方表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国际社会向中国提出减少产能的量化指标并不实际,中国去产能将坚持市场出清方式。
“尽管双方都认识到产能过剩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集体应对,但是具体政策层面的解决方案在短期内尚难以达成,还需更多磨合与协调。” 卢锋对海外网表示。
他同时指出,化解产能过剩不只是中国一方的工作。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美国需要利用自身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快高端产业的发展,给后起国家以发展传统行业的机会,在市场机制中形成全球的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在产能过剩问题之外,中美两国在此次对话中还直面结构性改革、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美联储加息以及人民币汇率等热点问题。对话在经济领域取得60余项成果,如双方将于下周交换双边投资协定新一轮负面清单,中国给予美国2500亿元合格境外投资者额度(RQFII)、人民币业务将在北美开展,中国承诺减掉1.1亿至1.5亿钢铁产能并不新增产能等。
卢锋认为,虽然中美双方在一些议题上还存在分歧,但此次对话反映出合作共赢仍是中美经济关系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