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战略对接青年创新互联

2016-06-15 11:53:58|来源:中国青年网|编辑:韩基韬

  原标题:中德战略对接青年创新互联

  历史无数次证明:在国际关系的友谊小船上,骇浪惊涛也好,云谲波诡也罢,对竞合关系的理性认知,才是横渡重洋、直抵彼岸的关键。

  德国总理默克尔来了!这是她任内第9次访华之旅。作为德国队的“首席球迷”,放弃欧洲杯直奔中国而来,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甚至称,“默克尔’带着半个内阁及约20名经济界代表’来到中国”——这次世界瞩目的中德对话,“创新”是核心议题之一,而两国推动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对接,无疑是华彩之章。用习近平主席的话说,双方要登高望远,拓宽合作视野。

  眼下,中德经贸关系成为世界焦点,除了各自在地区及全球中的政经地位使然,两国工业制造战略也已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新产业革命的引领者——2013年4月,德国政府正式推出《德国工业4.0战略》。“工业4.0”概念甫一提,就成为业界热词。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研报显示,工业4.0的影响力将极其巨大。仅在德国,未来10年它将贡献德国GDP的1%,创造39万个工作岗位,增加投资额达2500亿欧元,相当于制造业总收入的1%-1.5%。2015年3月,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根据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中国计划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从机械化到电气内燃机,从自动化和信息化到智能制造……世界工业浪潮后浪推前浪。无论是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都是应对新一轮全球化竞争的国家战略:制造业作为立国之本和强国之基,而工业互联网为基础的智能制造则成为“必修课”。尽管两国身处不同发展阶段,尽管各自的经济国情情势迥异,但,对工业制造的敏锐把握、对智能信息的发展渴求,有着内源上的一致性。这,才是两大战略能够对接的逻辑前提。

  当然,战略层面的“近亲关系”,并不是战略对接的直接动因。最根本的,在于下面三个层面:一是中国制造需要工业4.0添力。“工业4.0”是德国从制造强国走向超级制造强国的战略,亦是主导这场工业革命、制订行业标准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不仅抽象的德国“工匠精神”值得学习,其发展理念与思路、硬件与平台,都是可供“引进来”的成熟阶梯。二是德国工业4.0离不开中国助力。德国国内市场有限,梦想落地需要翅膀。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说,“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我们坚持深化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同时改造和提升传统动能,这为中德合作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正如《纽约时报》的调查,中国工业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供应链条,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小到螺丝钉,大至航天科技,随时就地取材,即刻整装待发。另外,中德经贸往来、经济合作日益常态化。在13日举办的第八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上,中德签下了96个重大合作项目,协议金额150亿美元,创下历届论坛规模之最。

  中国有中国的短板,德国有德国的掣肘。取长补短、合作共赢,这是双方在工业制造战略上的理性共识与必由之路。可以肯定的是,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对接,必将碰撞出神奇的火花,不仅裨益长远,更能为两国青年提供更宽广的创新创业平台。大数据、智能技术和移动互联网在中国蓬勃发展,已经激活了千万中国青年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联姻,必将再度点燃中国青年投身实体、推进中国工业“弯道超车”的信念。

  时代大势浩浩汤汤。有人略显夸张地说,“错过了工业4.0,就将错过这个时代!”不过,在蓝图舒展的中国制造2025面前,同样面临思考与抉择——要么坐在改革的风口,要么为变革的浪潮淹过。对于青年来说,在中德战略对接中寻找创新创业的机遇,直面挑战、勇往直前,这才是追梦筑梦的康庄之道。(邓海建)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