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省长的“房地产之忧”如何破解
房子,说到底是给人住的,不是用来投资、投机的金融工具,这个朴素的道理普通人都明白,但当这番道理在湖北省副省长曹广晶的文章中谈出,还是颇为发人深省、引人深思。这位治理者的忧虑在于:“过去我们担心房地产价格上涨,今天更应该担心房地产价格下跌。”一句大实话,赢得了不少网友点赞。尽管当前房地产信贷风险总体可控,未雨绸缪的态度却仍不可少。
诚如斯言,除去一线城市和个别的二线城市,多数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均是“供大于求”,一些曾经的资金蜂拥热点也面临库存高企的困境。如果说焦点城市的房价仍有“刚需”的支撑,那么“人少楼多”,甚至“一家几套房”城市的高房价就实在是太“浮夸”。用这位地方官员的话来讲,“泡沫一旦破裂,银行贷款的重要基础垮了,后果很严重,甚至会引发金融危机!”前有车、后有辙,如此担忧决非杞人忧天。
房地产行业的泡沫化、过度金融化,往往正是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前兆。比如刚刚被监管部门叫停的“首付贷”,本质上与美国“次贷危机”前的“零首付”是一回事,都是资本穷凶极恶、疯狂压榨底层民众的策略。个别地方出现的空城、“鬼城”,据调查就是资金链断裂、银行贷款跟不上、开发商没了“钱生钱”后路,属于小范围的变相“危机”。当个别的“跑路风波”诱发更大范围的“破产潮”,危机的“狼来了”,便不再是吓唬小孩的假把戏了。
另一方面,当投资买房的收益率每年达到两位数以上,“晚买一年房,一年又白忙”时,谁还会有心思踏踏实实去干实业?这可就不仅是心态的浮躁那么简单了,更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产业空心化。大量的资本投入“钱生钱”的游戏中,市场最丑陋的一面就会暴露出来,彼时,房价怎么上去的就可能会怎么跌下来,如同过山车一样扫荡老百姓辛辛苦苦的血汗钱,这是有识之士的忧虑所在。
问题是,改变恶性循环的动力从哪里来?有报告指出,地方财政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度正在不断上升,2003年到2013年的十年间,这一饮鸩止渴的指标居然上升了11.3个百分点。而且,在经济增速回落、财税支出压力增大的当下,要戒掉“卖地毒瘾”显然难于上青天,最好的出路是将卖地的节奏与力度适度放缓,同时力促城镇化过程中的“去库存”贡献新的交易税源。这道理与出路,即便“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都不为过,必须经常亮起反房地产虚拟化的“黄牌”。
有专家指出,房地产领域的“去库存”与“去杠杆”应并行不悖,决不能急功近利。“去库存”并不是忽悠农民工争做“接盘侠”,而是鼓励真实有效的刚性需求转化成购买力;“去杠杆”强调的,是保持信贷支持房地产开发与销售的平稳适度,让手头“多少差点意思”的购房者,能借力如愿以偿。唯此,住房才能回归居住属性,逐步远离金融资本的蚕食,依靠“钢筋、混凝土”构建中国经济屏蔽风险的“隔离带”。(井桥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