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外交儒将吴建民因车祸离世 一生为中国外交奔走疾呼

2016-06-19 09:00:08|来源:国际在线|编辑:谷士欣

外交儒将吴建民因车祸离世 一生为中国外交奔走疾呼

  国际在线报道:经多方证实,中国前驻法大使、外交学院前院长吴建民在武汉因车祸不幸去世。18日下午,武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通报初步调查结果,车祸系单方交通事故。

  通报称,6月18日4时17分,孙彧(男、30岁)驾驶鄂AA9S01号别克商务车,搭载乘客吴建民(男、77岁,外交学院前院长、前驻法国大使)、刘锋(男,54岁)、朱晓驰(男、52岁)、陈伟杰(男、27岁),沿武昌区梨园地下通道由北向南行驶至南出口处时,所驾车头撞击路中隔离花坛,发生单方交通事故,造成车内五人受伤。吴建民、朱晓驰经医院抢救无效,当日死亡。伤者正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接受治疗,暂无生命危险。

  据了解,事发时,吴建民正从机场赶往市区的途中,吴建民计划于18日上午给武汉大学承办的中小企业领军人才培训班学员授课。

  目前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噩耗传出后,许多媒体人纷纷在微信和微博上表达对吴建民车祸逝世的震惊和哀悼。

  外交儒将吴建民因车祸离世 一生为中国外交奔走疾呼

  “敢说真话的外交官”

  陈朝华(搜狐网总编辑):从安替等靠谱人士的朋友圈惊悉著名外交官吴建民先生今晨(18日)车祸逝世。新闻中心的童鞋正在求证,真希望这是一个假消息。

  闾丘露薇(前凤凰卫视记者):第一时间看到吴大师去世的消息,还以为是误传。真希望是误传。

  朱学东(前《中国周刊》总编辑):吴建民先生不仅洞察世界,更知道通过媒体表达观点,启迪大众。

  胡锡进(《环球时报》总编辑):清早(18日)惊悉吴建民大使因车祸离世,深为震动。生命脆弱,危机如影随形。吴大师与我有过争论,然而我相信,多元观点并存是中国社会最宝贵的正元素之一。愿仙逝的吴大使走好。

  一生为中国的大国外交奔走呼喊

  回顾吴建民大使的一生,其四十多年的外交生涯中,一直为中国的大国外交奔走呼喊、鞠躬尽瘁。直言敢言、无惧争议批评,是吴建民退休后留给大众最深刻的印象。“我这辈子,舞台都不会我要的,都是别人给的。给了我舞台,如何做,是我的事情。”74岁的吴建民说。

  吴建民大使生前曾经与罗源就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过辩论,因其观点被一些人贴上“鸽派”的标签,然而吴建民大使本人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说,自己曾与吴建民讨论“鸽派”与“鹰派”之争,两人都不赞成这样的分法。他们都认可的是:“因为工作位置不同,说话各有侧重。我们只有正确的‘派’而没有‘鸽派’和‘鹰派’。”

  外交儒将吴建民因车祸离世 一生为中国外交奔走疾呼

  年轻时候的吴建民

  吴建民,出生于1939年,江苏南京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毕业后就进入外交界。

  吴建民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回想初次见到毛泽东主席的时候,他曾经回忆道:“毛主席看我有点紧张,他说你叫什么名字?我说我姓吴,口天吴,建设的建,人民的民,我叫吴建民。毛主席看看说,你那个国家早就亡掉了。他是指吴国,我想是的,春秋战国的吴国,公元前473年亡掉了,三国时期的吴国,公元280年就亡掉了,是这个国家早就亡掉了。毛主席是开个玩笑,想我放松一点”。

  外交儒将吴建民因车祸离世 一生为中国外交奔走疾呼

  图为1997年,吴建民在日内瓦国际人权大会上发言。

  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第一批代表团工作人员。在十四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二把手、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常驻代表、大使。

  外交儒将吴建民因车祸离世 一生为中国外交奔走疾呼

  希拉克和吴建民夫妇在一起 

  1998年-2003年任中国驻法大使期间获得国内外的一直好评。报道显示,此前中法关系一度因为法国对台湾地区出售武器陷入低谷。吴建民担任大使的几年中,不但有力的推动了当时的两国领导人江泽民主席和希拉克总统互访家乡,同时开创了“中法文化年”活动,成为中国外交的新模式。

  2003年6月27日,希拉克破例在总统府爱丽舍宫接受吴建民辞行,并为吴建民颁授“法国荣誉勋位团大骑士勋章”,以此表彰这位中国大使“为促进法、中友好关系和法国人了解中国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2003——2008年任中国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等职。

  外交儒将吴建民因车祸离世 一生为中国外交奔走疾呼

  2004年10月16日,首届中国大学生时事知识竞赛在北京外交学院隆重举行,吴建民主持

  卸任中国驻法大使后的吴建民身兼多职,不仅是外交学院的院长,也是新一届国际展览局主席,当有人问到“您不觉得累吗”的时候,他回答道:“我的人生哲学是:人来到世界上就是要做点事,所以要在还能够做事的时候,尽全力把交给你的事做好”。

  作为生前同事,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表示,作为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吴建民的外交活动中的大局观、平等待人的胸怀,以及他对中国外交人才培养的贡献令人敬佩。

  外交儒将吴建民因车祸离世 一生为中国外交奔走疾呼

  2006年,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吴建民回答记者的提问

  吴建民认为,面对记者尖锐的问题就需要发言人的水平,“发言人不是一个口才的问题。”他说,发言人要有三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知识,对中央政策的理解、知道国家的最大利益是什么,世界对中国的主要看法是什么,一方面是逻辑、言之成理,还有就是表达,“不是说用很多古文,句子很华丽,最有穿透力的是简单易懂,能够找到这些话来表达。”

  外交儒将吴建民因车祸离世 一生为中国外交奔走疾呼

  2012年9月24日上午,外交家吴建民回到母校南京二中(现又称田家炳高级中学),就我国外交等系列问题和师生交流。当日,他给母校留下了六个字“爱祖国爱人类。”

  外交儒将吴建民因车祸离世 一生为中国外交奔走疾呼

  2016年6月6日,吴建民在“2016中美大学智库论坛”上做“中美关系与世界秩序”的主题演讲,他说,中美两国是世界秩序两大支柱,中美之间的分歧原因多种多样,推动中美关系发展要聚焦合作,警惕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虽然已古稀之年,吴老依然为大国外交而忙碌。

  吴建民大使的外交理念

  1、吴建民:大外交需摆脱弱国心态

  国家和人一样,总是生活在惯性之中。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我们长期是一个弱国。长期弱国的状态使我们形成一种弱国心态和惯性思维。弱国心态最大的特点就是缺乏自信。不自信,对于别人的评论就十分介意。不自信,总怕人家瞧不起,总愿意对人家说我这个好、那个好,生怕人家看不到。这种心态和惯性思维,与来到世界舞台中心的大国地位是不相称的。弱国心态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言行。克服弱国心态,需要时间,更需要自觉。媒体在这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来到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我们要更多地考虑大局、气度和民心。

  2、吴建民: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列举的社会挑战是事实,但是他们提出的应对药方是错误的,要把中国引向歧路。

  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中国都有很大的欺骗性,因为民粹主义者打着的是“为民请命”的旗号,好像只有他们最关心人民的疾苦。而鼓吹民族主义的人则往往披上“爱国主义”的外衣,好像他们是最爱国的。你如果不赞同他的看法,就是“汉奸”。民粹主义也好,民族主义也好,尽管他们列举的我们社会中面临的挑战是事实,但是他们提出的应对药方是错误的,是要把中国引向歧路。民粹主义的要害是反对改革,民族主义的要害是反对开放。

  还需要指出的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结合起来是非常危险的。民粹主义往往会打着民意的旗号,绑架从政者。因为对从政者来说,博得掌声、赢得更多选票是有吸引力的。殊不知,民意是无法追究责任的。

  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之前,美国民意的多数是支持打伊拉克的。然而,美国的一些学者基于今天的现实,认为美国打伊拉克是犯了战略性错误。这个错误的责任谁来承担?当然只能由当时的决策者小布什总统来承担。民意虽然重要,但是民意是变化的,而不是不变的。当美国人民通过战争的实践看到,战争损害了美国的利益时,民意就会反战。小布什总统发动伊拉克战争,他的罪责是不可推卸的。

  3、吴建民: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夜郎自大,眼睛向内看

  中国历代的帝王,朝代里面,六部没有外交部,中国什么时候建立外交部的?中国建立外交部是中山先生建的,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建立了外交部。大家想一想,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2年,中国没有外交部,那说明什么?中国的历代君主,中国一共494个皇帝,个别例外,眼睛向内,不看世界。这就是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世界处于一种隔离状态,大家都看眼睛向内,那你眼睛向内没有什么问题,当世界发生大变化的时候,你再眼睛向内,夜郎自大,完了,所以这是我想讲历史上,三个例子说明,准确认识世界的重要性,就是中国人落后怎么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眼睛向内不看世界造成的。

  4、大使回应与胡锡进的争论:大家有不同的经历,对世界的看法有各种差异,是自然的

  实事求是讲,我没有跟他(胡锡进)进行辩论。我在外交学院有篇讲话,网上传出来了,他就是做了回答,我也没有回答他的讲话。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我刚才讲了,时代主题变了,两股潮流,一股潮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潮流,另外一股潮流,这两大潮流在这里较量,今天你看今天世界的情况,国际形势让你看得眼花缭乱,你可以看到这两股潮流,较量的影子。两股潮流中国也是从旧的时期过来的,阶级斗争为纲,在中国统治了几十年了。你说这种残余一点没有了,我看不一定,可能还有。所以世界大变化,中国大发展,大家有不同的经历,对世界的看法有各种差异,各种看法的差异出现我想是自然的。

  判断一种思想正确与谬误的标准是什么,就是我们党所提倡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

  5、大使回应中国在南海为什么执行“四不政策”

  南海问题不久前《环球时报》登了我一篇文章,三句话,沉住气、全面看、有信心,我的看法,基本看法是这样的。南海问题,是中国在崛起过程当中,同周边国家当中可能必定会发生的问题。所以沉住气,小平同志1984年就预见到了,他就提出了这个十二字的方针,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南海问题)不是一个突如其来的问题,任何历史上大国在崛起的时候,过程当中,同周边国家都有一个磨合的过程,这是磨合过程当中必然出现的。全面看是什么?我们同这些周边国家,有矛盾,有分歧,也有共同利益。

  我的看法,我们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这个是主要的,决定国家关系好坏的,就是共同利益的多寡,我们同周边这些国家,包括越南、菲律宾,包括这些都是共同利益是主要的。

  第二个,危机叠加的中心在欧洲,东边乌克兰危机,南边中东北非利益危机,加上引来的难民危机,恐怖袭击的危机,再加上欧洲内部改革的危机,英国要退出,要公民投票。全球经济增长的中心在东亚这块地方。

  第三,亚洲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东亚依然存在,战略机遇期没有过去。

  6、大使回应“外交部缺钙片”

  可能首先是我们搞外交的人,向老百姓介绍的不够,你看中国的大发展,离得开外交上的努力吗?不可能的呀!那些讲说中国今天说的,这个威胁不得了了,怎么样如何这个三条岛链把中国的,中国人民封锁死了,我才不赞成这个看法。因为今天的世界跟过去的世界不一样了,我说你们当年被封锁的情况你们滋味,你们根本没有尝过。今天的中国处境,比那个时候强多了,我们算过,从1949年到1978年,外交部统计过,中国累计出国,走出国门的人多少?28万人。每年不到一万人,去年出境人多少?一亿两千万。

  我说对任何事情不要夸大,你跟那个时候比,我们现在好多了,当然我们说,我们对于存在的挑战,威胁不能小视,我刚才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不可无。我们必须有强大的国防,毫无疑问,但是我们要实事求是地看待今天的世界,世界总体形势发展对中国是有利的,要不然中国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好,所以这样的话,就是眼光拉大一点,那种东西可能是,你说好像钙片,硬就好,软就不好,不对。硬和软都是手段,看后果。

  7、吴建民大使谈“给领导人做翻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是1959年大学毕业,1961年到1965年在国外工作,这个时候外文有些锻炼,到了翻译室之后老同志就跟我讲,你做翻译“目中无人”,就是你不管下面是坐了谁,领导谁,都不要想这个去,目中无人,就不要去想东想西,集中做翻译,我觉得老同志给我传授这个经验非常重要。就是要淡定,要集中,你想东想西我翻好了怎么样,翻坏了怎么样?那完了,不能做这个事儿。 

  吴建民简历

  1939年3月30日出生于重庆,汉族

  1959 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文系,分配到外交部。外交部安排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再读3年翻译班(研究生)

  1961 借调到团中央国际联络部

  1961—1965 世界民主青年联盟总部(布达佩斯),任代表翻译

  1965—1971外交部翻译室

  1971—1977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三秘、二秘

  1978—1979 外交部北郊干校劳动1979—1983 外交学会欧洲处

  1983—1985 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一秘、处长

  1985—1989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

  1989—1990 中国驻比利时王国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首席

  1991—1994 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发言人

  1994—1995 中国驻荷兰王国特命全权大使

  1996—1998 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常驻代表、特命全权大使(1996年8月提为副部级)

  1998—2003 中国驻法兰西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2003.6.27—希拉克总统授予荣誉勋级会大将军勋章

  2003. 7— 2008.4外交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

  2003. 12.12—国际展览局主席

  2005.3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

  2008年4月30日卸任外交学院院长

  对于吴建民大使的一些观点,我们可能认同,也可能不认同。但是今天开放、自信的中国需要不同的声音,并且在不同的观点争论中去伪存真、求得共识。愿逝者安息,一路走好!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