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2016 汉字之美:中国古代哲人的沉思与当代书家的表现

2016-06-21 16:07:59|来源:国际在线|编辑:张雪梅

  图片默认标题

  [篆刻]焦新帅/ 刻

  清 公元1616 年〜公元1912 年

  历史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帝国幅员广大,极盛时期的疆域西抵中亚巴尔喀什湖北岸,西北包括康努乌梁海地区,北达漠北,东含库页岛,南有南海的西沙和南沙群岛。在充分汲取前代政治制度优长的基础之上,清统治者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完备、最为严密的君主集权制度。统治大清帝国的满族地主阶级生气勃勃,富有作为,厉行政治、经济改革,以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吸收汉族及异域的先进文明,更以一种大帝国创建者的气魄去进行文化建设。清代民族融合、民族交往波澜壮阔。图书事业繁盛,学术文化进入了一个大规模的总结时代。《四库全书》的编纂,在充分总结了前代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构建起中国古代最为完备、最为系统的图书分类体系。朴学兴起,注重实证的学术探究,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了空前规模的总结。晚明进入中国的西学,在清初呈现出活跃的势头。与西学注入中国文化系统的同时,中国文化也经西方传教士的传介,在欧洲流播开来,中华民族进入思想启蒙时代,资产阶级革命派将民主共和政体引入中国,在彷徨、挫折、求索和不屈不挠的顽强奋进中,中华民族跨入了新世纪。

  思想

  明末清初的历史大变革,直接动摇了中世纪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制度、原则和学说,促使一些有识之士做出一番重新思考。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唐甄等,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以法治来限制君主专制。他们竭力张扬儒学“实学”传统,强调务实,认为宋明理学空谈理性。实学思潮不仅摧毁了阳明心学一家独尊的地位,也为清初经世致用的思潮奠定了基础。清代的经学考证发端于宋明理学内在的矛盾冲突,他们的斗争从义理的战场转移到考据的阵地,造成了朴学的勃兴。清代思想家对中古禁欲主义进行了极为尖锐的抨击,并以一种强烈怀疑的精神对先儒的经注、经说加以重新审视。在人文思潮的影响下,清代士人开始弃儒经商,日益深刻地修正着中国传统的商人观,以儒家理论去指导经商活动。中华大地上古老的商业活动因士人的参入与推动,开始呈现出一番新的景象。

  书法

  清初书家承袭了晚明放逸的书风,以傅山、王铎、朱耷等人为代表。学习汉碑的书家以郑簠、朱彝尊最为有名。由于皇帝的喜好,清前期学习董其昌风格的书家甚多。由于金石考据学大盛,清代中期成为书坛由学帖为主流转化为以碑派为主流的过渡期。继金农、丁敬之后,以邓石如、伊秉绶为代表的篆隶书家登上了历史舞台。清代晚期,碑派进入了鼎盛时代。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和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使碑派理论发展到了高峰,书坛出现了一批追求浓厚金石气息的书家。如吴熙载、徐三庚、吴昌硕、吴大澂等人。人们很快认识到碑帖融合的重要性,何绍基、赵之谦、杨守敬等人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把清代书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就事求理意指理不在事物之外,而在事物之中。只有事物的条理,没有超越事物的条理。

  书体与风格

  何绍基

  何绍基初学颜,得其神髓,复研北碑、篆、隶,以“回腕”法化为自家之貌。其书法熔铸古人,自成一家。他的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同时还掺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欧阳询、欧阳通书法险峻茂密的特点,从而不同凡响。他的行书得力于颜真卿的行草,也曾临习二王,并揉入北碑的特殊用笔感悟,故结字古朴、自然率真。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自成一格。何绍基书法,早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晚年书法已臻炉火纯青,堪称清代书坛成就最高者,为后世学书者所取法。

  内容释义

  从而尊大之,不徒曰天地人物事为之理,而转其语曰理无不在,视之如有物焉。

  语出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反对程朱“万物一理”之说,认为程朱把理看做超越事物的实体,这种理实际上是没有的。事物的“分理”、“条理”是各种事物的具体规律,存在于人们的“人伦日用之中”,脱离万物高高在上的绝对普遍的“理”是没有的,理只存在于具体的事物之中,所以求理必须依据具体的事物。

  道不离器中国古代哲学阐述道器关系的重要命题。主张道不离器,道寓器中,道由器显,器是道之用。

  书体与风格

  赵之谦

  赵之谦初学颜真卿,后完全放弃了颜体书而转向了北魏书法。上溯秦汉,下开风气,篆隶行融会贯通。赵之谦篆隶初学邓石如,而后上溯汉碑,不死守一法,融合碑帖笔法,终成自家面貌。晚年正书、篆书,沉稳老辣,古朴茂实。笔法则在篆书与正书之间,中锋为主,兼用侧锋。行笔则寓圆于方,方圆结合。结体扁方,外紧内松,宽博自然。平整之中略取右倾之势,奇正相生。赵之谦北魏风格的行书是其独创,前无古人。赵之谦的行书作品最多、传世最广。当下学赵之谦者甚众,各种展览作品中皆可见到赵之谦的影子。

  内容释义

  道不离器。

  语出章学诚《原道》:“道不离器,如影不离形。”明清之际讨论道器关系,多主张道不离器,道在器中。王夫之明确提出“道器合一”的命题。从根本上推翻了永恒不变之道的观念。章学诚认为,通过治史可以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道寓于艺意谓事物的一般规律存在于具体的技艺之中。在文艺美学中,则指思想政治存在于艺术的形式、技巧中。

  书体与风格

  吴让之

  吴让之诸体皆擅,而篆隶功力尤深,特别是他的圆劲流美的小篆为世人所重。在篆法上,吴让之师法邓石如及汉篆法,更善于“铁笔写篆”,撷取金石精华。包世臣对吴让之也有直接影响,他继承了包氏衣钵,恪守师法而自成面目,给人以清澹甜润之感。用笔浑融清健,篆法方圆互参,体势展蹙修长,有“吴带当风”之妙。吴让之隶书结体,中心紧敛而肢体舒展,颇富古意,被誉为清初以来篆隶书体创新者之一。时至今日,他的篆隶仍为学书者追摹。

  内容释义

  道之于艺也,内之于外也,顿之于渐也,体之于用也,有用之于无用也,皆相因,一有俱有者也。

  语出方以智《东西均》。他认为,道在艺中,通过艺术表现出来,没有艺外之道,也没有道外之艺;二者关系如同内外、顿渐、体用之间一样,都是互相依存,一有俱有,一亡俱亡的。他主张道艺并重,艺中求道,反对艺外求道,是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清初的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张岱年 主编,《中国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年版;欧阳中石 主编,《中国书法艺术》,中国外文出版社,2007 年版;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 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