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2016 汉字之美:中国古代哲人的沉思与当代书家的表现

2016-06-21 16:07:59|来源:国际在线|编辑:张雪梅

  图片默认标题

  [篆刻]岳奇/ 刻

  西周 公元前1122 年〜公元前771 年

  历史

  周人经过王季、文王两代的发展,骤然强盛起来,取代了宗天尚鬼的殷。在“殷鉴不远”的警示之下,西周人认为上天的恩赐不在于祭物的丰厚与礼拜的虔诚,而在于统治者的“宜民宜人”。所以西周人提出“德”的概念,“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西周人逐渐割断了人神之间的关系,构建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使庞大、复杂的社会构造体系井然有序。他们从“天命靡常”中引申出“敬德保民”的观念,在宗法制度的维系下,在抗拒自然或社会带来的灾祸时,保护了各自宗族的人丁兴旺和安居乐业。

  思想

  西周人对天的敬畏之情,从殷人僵化、迷信的状态中脱离出来,从神本主义向人本主义迈进。他们开始注重世事,在理性之光的照耀下,着力于创造现世世界的美好生活。周公认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左传·昭公元年》)。“德不失民,度不失事,民亲而事有序,其天所启也”的思想,开启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先河。滥觞于此的“德治”、“仁政”之说,在千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领域一直占有至尊地位。博大精深的《周易》哲学体系,是西周人从人类抽象思维向主观能动发展过程中推衍出来的。人们在运用卦象这种高度概括、浓缩信息的符号论证宇宙万物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高超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在《周易》的基础上,历代思想家、哲学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阴阳变易的逻辑理论体系,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进程,并逐步走向世界。

  书法

  西周是青铜器制造的极盛时期,其铭文也由商代的少字变成了百字长篇。西周前期金文继承了商末的传统,笔画圆浑肥厚,并有块状笔触。结字严整,规律性强,章法整齐美观,与端庄的器体相映生辉。这个时期的作品以《大盂鼎》为代表。西周中期,金文的尖锋笔画完全消失,字形更为工整,结字规律已经形成。字与行之间关系清晰,更加严谨端丽,代表作为《墙盘铭》。西周晚期,金文发展到高峰。字体更趋于整饬,已经显示出了向小篆演进的迹象。《毛公鼎》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指一种自主自立、勤勉不懈的奋发进取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乾·象》)

  书体与风格

  金文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左传·成公十三年》),西周金文,是铸在国之重器——祭祀器具上的,所以笔画凝重,结字严谨,章法整齐。早、中、晚三期,分别具有不同的风格,文字字体也从大篆向小篆发展。

  内容释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语出《易·乾·象》,意思是说,天的运行以其自身的力量,刚健不懈、永不止息;君子以天为法,也应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努力进取,决不懈怠。既要兢兢业业、不畏艰险,也要与时俱进,顺应潮流。“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语出《易·坤·彖》,君子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使万物各遂其生。顺承天道,生养万物。君子取法于地,对人与事具有一种兼容并包的宽厚精神。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