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2016 汉字之美:中国古代哲人的沉思与当代书家的表现

2016-06-21 16:07:59|来源:国际在线|编辑:张雪梅

  图片默认标题

  [篆刻]费胤斌/ 刻

  三国两晋南北朝 公元220 年〜公元589 年

  历史

  东汉之后,国内出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继而西晋统一,却命祚短促。此时,北方先有十六国割据,后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政权嬗递。南方有东晋、宋、齐、梁、陈诸王朝的更迭。随着东汉末集权式地主经济的全面崩溃,世家大族的庄园经济却蓬勃发展起来,具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魏文帝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又大大提升了门阀士族的政治地位,造成了“君道虽存,主威久谢”的局面。权力的分散造成了政治对学术干预的弱化,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契机。由于政治、经济、精神价值一元化都被打碎,三国两晋南北朝虽是一个政治混乱的时代,却又是一个精神自由、解放的时代。儒、玄、佛、道相争相补,造成这个时期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以及胡、汉文化的大规模冲突,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门阀士族的文艺观与创造性倾向于追求纯粹的精神愉悦,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受到空前重视。

  思想

  两汉儒学到东汉末年已经走向衰落,经学式微、名教危机,导致玄风蔚然。玄学是一种主体面貌与两汉儒学大不相同的学术思潮,是从儒学失落中生长出来的新的哲学思潮。玄学的思辨充分显示出一种理性美、智慧美和内涵美,影响了当时各方面的学人,使他们的创造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和鲜明的理论思维特色。魏晋人将老庄之学的轻人事、任自然的价值观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推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中华文化的面貌变得更加丰饶多姿。与此同时宗教在魏晋南北朝社会也找到了滋生的土壤,仙道丕显、佛光流照,与儒、玄二学互相抗诘与冲突,加之胡、汉文化的碰撞,使这个时期的文化结构呈现出多元激荡的态势。

  书法

  魏晋南北朝是字体剧烈变化时期,也是各种字体逐渐定型并进入完善时期。隶书逐渐被楷书所代替,行书也逐渐成熟,草书也由章草向小草、大草发展。东晋的王羲之诸体兼擅,改变了钟繇、张芝古风,创造了一种更妍媚、更流便的新体,后人认为他在书法艺术方面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尊他为“书圣”。其子王献之又开书法一代新风,与乃父并称“二王”,他们的传世法帖成为后世学书的典范,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朝的碑刻书风古朴,天趣盎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直到清代兴起“碑学”,才得到足够的重视。摩崖刻经与墓志书法也别具特色。

  澹泊明志

  意指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诸葛亮《诫子书》)

  书体与风格

  小楷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小楷,以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钟繇的小楷略含隶意,高古纯朴,被誉为“正书之祖”。王羲之的小楷则更加规整妍美,对后世影响深远。王献之的小楷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结构挺拔隽美、欹正相依、顾盼生姿,完全去掉了隶书的笔意,有“小楷极则”之美誉。

  内容释义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语出三国诸葛亮《诫子书》。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治理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放浪形骸

  意指行为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王羲之《兰亭序》)

  书体与风格

  王羲之

  王羲之《兰亭序》在笔法上有许多重要的创造,在结构上充满着细微复杂的变化,虽然字字独立,没有可视的连带,但上下气脉贯通,俯仰有致,风神妍媚,平和高雅,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极具艺术价值,对后世影响巨大。

  内容释义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

  无名无相

  名,指事物的名称;相,指事物的相状与内涵。无名无相,是说世间所有的名和相都是瞬息万变的,任何显现出来的名相都是假名假相的安立,所以说名与相都是空的,佛陀告诫人们不要执着于此。

  书体与风格

  摩崖

  由于佛教的传入,尤其是南北朝时期,摩崖刻经书法十分令人瞩目。字径一般较大,结字宽博平正,笔画安详舒缓,常常出肥加重,平顺安详,不激不厉,体现了佛教精神。

  内容释义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又称《文殊说摩诃般若经》《文殊师利般若波罗蜜经》,简称《文殊般若经》等,为佛教经典,是《大般若经》第七回的异译。其内容叙述文殊师利、佛如来及有情界之一相不可得、福田相之不可思议,及一相庄严三摩地等说法。

  游外宏内

  游外意指精神上因任自然,不为物累,游心于世俗之外;宏内即行为上不脱离世俗,不违背名教。(郭象《庄子·大宗师》注)

  书体与风格

  墓志

  这个时期的墓志书丹者不为人知,志文书法比较质朴、端方,笔画方折、点略作三角形,划端方整如刀切,早期与晚期的字迹明显具有隶书向楷书过渡的痕迹,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字体演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内容释义

  故圣人常游外以宏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见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

  语出西晋郭象《庄子·大宗师》注。游外即精神上因任自然,不为物累,游心于世俗之外;宏内即行为上不脱离世俗,不违背名教。游外宏内即不违背名教而任自然的“内圣外王”之道。无心是就圣人的主观世界而言;顺有,就是对客观世界的态度而言。只有无心,才能顺有;只要顺有,就是无心,所以虽然终日见到各种物象,而内心的神气不变,观察各种事物,而能做到不慌不忙,举止自如。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