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2016 汉字之美:中国古代哲人的沉思与当代书家的表现

2016-06-21 16:07:59|来源:国际在线|编辑:张雪梅

  图片默认标题

  [篆刻]蒋明/ 刻

  明 公元1368 年〜公元1644 年 

  历史

  明代疆域辽阔,极盛时国土面积约达一千万平方公里。明太祖为了巩固统治,建立健全各种政治制度,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严惩贪官污吏,加强了中央集权。明初的农业宗法社会文化随着农民所有制的普遍发展,逐渐走向衰落,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将一股强劲的活力输入到传统文化的结构之中,产生了越礼逾制的社会风尚,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明人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王阳明的“心学”,便是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将“人”的主动性放在学说的重心。编撰于明永乐年间的《永乐大典》,被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出使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16、17 世纪,欧洲耶稣会士来华,揭开了近代中西文化交融与冲突的序幕。明代自然科学家走出了经学传统的藩篱,对外来文化的汲取,为晚明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思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风尚与社会观念的变迁,有力地推动了哲学意识对社会与人展开新的思考,一种自我意识或主体意识觉醒的思潮开始涌动。直到王阳明创造“心学”,才打破了明初沉寂的思想局面。“心学”即是高扬人的主体性的哲学,否认了用外在的规范人为地管辖“心”、禁锢“欲”的必要,强调伦理学的意志自律,突出了个体的历史责任感和道德的自我意识。王阳明的弟子王艮改造了“心”的伦理特征,赋予“心”一种自然的本质,他强调,人的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不受既有观念污染的、纯真的,而不是由仁义道德的“天理”所决定的。他还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一贯被理学家视为邪恶的“人欲”,反而成了天经地义的“道”,这种追求人格独立、争取思想自由的、憧憬人伦世俗生活情趣的“自然人性论”深广地影响了同时代以及后世的文人学士。

  书法

  明初书法,基本继承了元代的典型书风。宋克尤善行草,更精章草,将狂草、章草与行草相融合形成独特的风格。明成祖培养了一批御用书家,遂台阁书风兴起,以沈度、沈粲兄弟为代表,其笔致雅洁轻灵,结体内部紧密,外取纵势,端庄而不失秀逸,虽然格调、意境没有特出之处,但也具有文人本色的清新典雅。明中叶,江浙一代经济逐渐发展,文化也因之而起,成为书法的核心地区。“吴门书派”与“吴门四家”的出现,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前进,书法“文人化”的清雅气息逐渐有所减弱,而好异尚奇之风逐渐兴起。晚明时期,书法领域出现了一次重大的变革,狂放书风成为书法发展的主流。“晚明四家”则全面地拓展了传统行草的笔法、字法、章法以及墨法,大大丰富了行草书法的艺术表现力。

  慎独为宗意指人独处时做到诚意,无不善之念和不善之行为,以此为修身的宗旨,属于一种修养自律。

  书体与风格

  董其昌

  董其昌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笔画圆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在清代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它书法家无法比拟的。今人亦不乏学习董其昌书法之人,或欲以此上窥二王门径。

  内容释义

  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

  语出王阳明《传习录》。他认为,心就是理,如果心内没有被私欲蒙蔽,就是天理所在,即“心外无理”。这就是纯粹的天理之心,发此心去侍奉父亲,便是孝;发此心去辅佐君主,便是忠;发此心去结交朋友、治理民众便是信和仁。

  取是去非正确认识或真理性认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真理性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以古人的是非为是非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我们的心不能受蒙蔽,保持光明洞达,仔细辨别,取其正确的认识,去除其不正确或过了时的认识。

  书体与风格

  傅山

  由于晚明社会“尚奇”风气大环境的影响,傅山的书法具有一种奇特的怪味。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他的人生观和审美观起了决定性作用。他推崇颜真卿,写大字小字皆喜用颜体,皆端庄遒劲,刚健有力。他的草书也没有一点尘俗气,外表飘逸内涵倔强,正象他的为人。傅山在书法艺术理论上“四宁四毋”理论极其精辟,对整个艺术界有着普遍意义和深远影响。在傅山的传世法书中,“杂书册”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品种。字体不统一,或小楷,或行草、篆、隶间出,花样繁多。他的独特书风代有传人,盛行不衰,直至今日。

  内容释义

  了然于前,我取其是,而去其非。

  语出傅山《霜红龛集·杂记一》。这是傅山对待认识的一种态度。他认为,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是客观存在的,认识中的是与非即正确与错误的问题,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联系的,都是以客观发展着的事物为依据的。即使是圣人的认识,也会发生一定的误差,更何况在认识过程中,会受到主观成见的影响。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光明,对前人的认识加以甄别,并有自己正确的判断,以不受蒙蔽。

  知行合一

  把人的道德意识与人的实际行动自觉地结合起来,即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书体与风格

  王铎

  王铎一生,独尊羲献,兼习钟繇、颜真卿、米芾等大家,长于布白,楷、行、隶、草,无不精妙。王铎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章法平衡美原则,在大幅立轴作品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惊险效果。今人多习王铎书,亦有可观。

  内容释义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语出王阳明《传习录》。他认为,“心外无理”,心是人的本质所在,是伦理本能,所以心即是理,如果到心外求理,那么行为就不会符合道德规范,知与行便不能统一;向内心求理,而去指导行为,才符合圣人知行合一的教导。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